宋文:謝謝徐克導演接受我們的專訪,請您談談青年電影的創(chuàng)作。
徐克:
現在因為技術發(fā)展,除了膠片還有數碼,就給了很多人很大的空間去拍攝他們想拍的東西,所以比較來講現在人就方便很多了,哪怕你拿個普通的傻瓜機,也可以錄影,拍下來的東西可以剪輯,這在以前是很困難的。
不過以前我們所得到的經驗,就是我們不放棄任何一個有機會拍攝記錄我們一些想法、表達自己觀點的短片,每一次我們去參與拍攝,跟我們想去拍攝的計劃里面、在籌備過程里面,我們都很興奮,感覺到我們已經是在工作了,我記得我在十一、二歲的時候,我們同學之間拍短片,我們就會很興奮的告訴家人、朋友,說“我們周末就去拍電影去了”,其實我們是拍自己想的一些小型電影。
現在的電影拍出來就可以在一些網絡放給大家看。如果這些作品能被大家接受之后,這個作品就能夠得到它應得到的推廣??墒潜容^來講,現在的機會比以前的機會多很多,同時間競爭的人也很多。我們當時叫做獨立短片,參加不同的電影展,我們看到的都是同一小群的人在競爭?,F在可能在一個廣大的面積來講,我們上網看的短片數量是很多很多的,也許這樣我就會漏看一些好的作品,而給一些水平上沒有這么好的作品,他們混在一起之后我們就可能不會看到一些成就很好的電影人去拍的一些作品。
我有個朋友,我在拍《黃飛鴻》第二集的時候,去他的生日會,他說他第二天去澳洲學電影,后來我說你明天到我公司來吧,去看看我們拍電影,打開你對電影的一些不同的興趣和角度,然后你在決定怎么樣去上課學電影。后來他就來我們公司看我們拍電影,結果他就跟了我好幾年,都沒去學電影,后來他拍完《黃飛鴻》第二集、《東方不敗》還有一些其他電影,三四部之后他才去澳洲念書,念書回來他就立刻投入我們的工業(yè)做電影。當時我也問過他:“你覺得是應該先念電影還是先工作,還是先工作再念電影?”其實都可以。
我曾經講過一句話:“一個喜歡電影的人,無論什么時候,哪怕你睡覺,你也想找個辦法去爭取拍電影的機會,任何形式”。
宋文:請您給青年導演在創(chuàng)作時提一些建議。
徐克:
導演是很需要這種組織能力的工作,我覺得導演必須是一個非常有組織能力的人。一個導演他講話可以不清楚,可是他的思維方式必須很利落而且很有層次。他的語言可能不是那么清楚,因為可能他口吃,可能他講話的時候有很多障礙,可是他的作品在人物設計上,必須有人生里面的東西,讓我們感受很強的表現。
一開始一個年輕導演去拍攝的時候,總是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對方的認同和一些了解,所以有的時候很沖動。我覺得這個沖動是一種激情,可是這個沖動還有另一面。你除了沖動之外還要有一個保持冷靜的組織能力。不然的話你要做東西就做不出來了。你會跟很多人合不來,可是也許這個作品只代表了一部分你想做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你要有這個激情,還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把你激情呈現在銀幕上,如果你能夠加上旁邊幫你的人的很多想法的話,也許你呈現的效果會更大,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
另一點是,我覺得在開始拍攝電影的時候,年輕人都喜歡用一些技術和手法去表現他自己的內容, 我覺得這個不是問題,我覺得每個人都必須在創(chuàng)作過程里面不停的在不同的階段里面做這個事情。舉個例子,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當時這個電影發(fā)行很困難,因為這個電影不容易看懂。而且當時他的形式、手法都超越了所有的商業(yè)電影市場里發(fā)行過的電影,所以當時票房不太好,可是到10年20年之后,這個電影變成了經典,因為他開拓了一個很不一樣的電影的理論。庫布里克用了很多很先進的科技、很先進的手法去講這個故事。我覺得哪怕是庫布里克這么有經驗的大導演他也要經過這么個過程,年輕導演當然也一定會有更多的時間摸索,用什么方法把他的故事講的更精彩更特別。所以因此這就牽涉到他的手法跟技術。所以他也許會強調手法跟技術。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我覺得年輕導演如果他心里有很強的東西要表現的話,他必然要想一切辦法把想要講的東西放在銀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