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強農惠農保糧食
糧食連年增產,得益于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強“三農”工作,更加重視糧食生產,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促進糧食生產恢復發展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從2004年到今年,中央已經連續發布了九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重中之重的地位。近年來,中央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先后啟動實施了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旱作農業、保護性耕作等一批新的改善糧食生產基礎設施的重點項目。到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快速增加到1萬億元左右,年均遞增21%,其中糧食始終是這些強農惠農政策的重點。
政策支持下,我國糧食連年獲得豐收。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1424億斤,并實現了歷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邁上1.1萬億斤的新臺階,首次連續5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實現連續8年增產,糧食人均占有量首次達到852斤的新水平。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八連增”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科技進步:穩糧增產大法寶
強化科技支撐是一大穩糧“法寶”。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加大良種良法選育推廣力度,提升了農業科技支撐水平。2011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3.5%,有效提升了糧食生產支撐能力。
在科技工作中,我國實施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科技入戶”、“萬畝高產創建”等工程以及“948”引進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項目。同時,改革了農業耕作制度和種植方式,開展免耕栽培技術推廣補貼試點,開發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旱作節水、免耕栽培、精量播種等節地、節水、節種、節藥、節能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利用效率,這些都給糧食豐產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此外,我們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新機制,“十一五”末期,重點區域先進適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90%以上。
立足國內:糧食安全有保障
糧食總產“八連增”,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得到了有效保證,農民人均收入連續邁上3000、4000、5000元臺階……今天,作為一個正在快速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堅持糧食自給戰略,立足國內解決糧食供給問題,糧食自給率高達95%。依靠自身力量穩定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
2009年4月,國務院討論并原則通過《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1000億斤以上,比現有產能增加1000億斤。這項規劃是推進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建設,落實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綱要的具體措施,是2009年至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的主體工程,它不僅完善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基本思路,同時制定了實現糧食供給穩定增長的重大措施。相信隨著規劃的實施,我國的糧食綜合產能將持續穩步提高,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將有更加堅實的保障。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