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健康發展,環境更加和諧宜居
推進城鎮化,既要面對人口多、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也要面對資源緊缺、環境脆弱等諸多矛盾。
立足國情,黨的十七大指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方向。
10年來,從城市優先到城鄉協調發展,從高能耗城鎮化到低能耗城鎮化,從“土地城鎮化”到“人口城鎮化”,城鎮化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
城鎮化不再圖速度,更看重質量。
越來越多的地方致力打造宜居城市。今年北京造林25萬畝,巨大的“綠肺”將有效改善大氣質量。10年來,環境的舒適度在提高。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2.6%,提高42.6個百分點。
注重可持續發展,“低碳”成了時尚。作為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之一,深圳2007年就將空調定在26℃寫進《市民生態公約》,新能源汽車奔跑在大街小巷,“低消耗、低排放”為特征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正在形成,2011年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建設用地均為全國最低。
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升。“治污騰出環境容量,也騰出了發展空間。”老工業基地徐州,一個滿足調水水質和徐州發展的截污導流規劃,整整做了5年,投資額從2億元追加到7.2億元,徹底解決全市城鄉尾水出路問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空間更大了。
統籌城鄉作用凸顯。江蘇太倉市,去年底實現了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全覆蓋,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模式,基本實現了無害化處理。曾經飽受污染困擾的黃橋村村委會主任王解忠說:“現在水變清了,山變綠了,過去魚米之鄉的景象又回來了。”
“東高西低”的經濟版圖悄然變遷。2008年起,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4年超過東部地區,區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轉變。皖江城市帶、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北部灣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地區等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形成。東部沿海先發區域,正通過自主創新探索新的道路;中西部曾經的經濟“洼地”,整體隆起,積蓄發展力量。
10年城鎮化歷程,我們走進一個新的城市時代,一個更加現代、宜居的城鄉體系正在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