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增長方式:朝陽產業調整經濟結構
2009年7月,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后出臺的又一重要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
文化產業屬于“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高”的朝陽產業,對擴大內需、增加就業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成為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各地紛紛將文化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推進文化與旅游、創意、高新技術等產業的融合,實現了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山西省正在推進文物、文化、旅游、商貿的深度融合,集中打造北部邊塞文化、晉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山紅色文化、黃河文化等,全面帶動山西文化旅游產業上檔次上水平。
深圳市將科技、創意、商業模式等交融整合為一體,“文化+科技”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路徑,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產品的附加值,騰訊、華強等一批高成長型文化科技型企業迅速崛起。
安徽將文化產業作為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一個新的戰略支點。兒童漫畫書《虹貓藍兔七俠傳》上市僅3個月就創造了1500萬冊的銷售量,被業界稱為“中國原創動漫走向產業化的標志性出版物”。
湖南將文化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湖南衛視收視率長期位居全國省級衛視第一;湖南出版成為地方出版實力三強之一;湖南原創動漫總產量連續多年排名全國第一。
數據顯示,在北京、江蘇、深圳等地,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已超過經濟增速,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區域經濟中新的支柱產業,使原有的經濟結構悄然發生變化。
同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網絡文化、手機電視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受到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促進了文化產業結構升級,成為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部分。2011年,互聯網和移動網游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國產網絡游戲備案585款,同比增長超過200%。
我國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日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9月發布的報告,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105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75%。
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
2012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做出具體部署,提出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和主要目標。
發展無止境,探索無終點。在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各地各部門堅定不移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讓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迎接光輝燦爛的明天。(新華網北京8月19日電白瀛、粟靈、葉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