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金龍生產車間 |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歷載二十年風雨之金龍,是全球客車制造業的一條中國“龍”,它以龍騰般的速度創造了中國客車制造業驚人的奇跡:1988年以2000萬元資金起家,到2008年總資產30億元;年產量由最初的5臺,到現在超過13000臺;廠房設施由當初全靠租賃,到現在擁有65萬平方米的世界級客車生產基地;銷售收入由當年的126萬,發展到2008年的53億元,產品橫征亞、非、歐、南美和大洋洲等55個國家和地區。
艱苦創業
1988年,金龍人在偏居東南一隅的廈門建立了客車企業,從此翻開了廈門客車波瀾壯闊的歷史。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著名品牌以“股份和市場換技術”的合作方式開始大舉進入中國,“洋品牌”客車在國內達到了空前繁榮。但敏銳的大金龍人很快發現“洋品牌”由于不適合中國國情難以在國內立足,而擁有自主技術、自主品牌的“國情車”卻成空缺。于是,在列強環視中,身形弱小的大金龍,決意走自主開發和自主品牌的道路——爭取掌握關鍵技術,不搞技術合資,在市場上頂著壓力與國外品牌展開面對面的競爭。
1990年,在租賃的廠房里,大金龍人創造性地設計出第一代中型豪華旅游客車產品;1994年,又針對國內高速公路蓬勃發展的機遇開發了適合高速客運的大型豪華客車;1995年,當城市公交車開始向著高檔化發展時,又及時推出了豪華公交車;1997年,在城市間中短途客運車輛面臨大批更新時,又適時推出了中、高檔中巴……這些產品有不少是中國客車的首創,并且,在“千辛萬苦、千言萬語、千方百計、千山萬水”這種“四千銷售精神”的帶動下,金龍客車很快就打開市場,成為中國客車業的一支民族品牌勁旅。
從1997年到1999年間,由于銷量巨增,膽量過人的大金龍人采用低成本擴張的發展模式,租賃廠房,先后成立了武漢、紹興兩個事業部和蘇州子公司,分工生產中巴、公交客車和豪華中大型客車。1997年751臺,1998年1329臺,1999年3571臺,2000年6339臺,2001年10185臺,從1997年至2001年大金龍產量連續保持100%上下的增長速度,更加快速地占據了客車市場的份額,連續3年榮登銷售第一的寶座。此后的股權紛爭使大金龍跌入事業的低谷。
直到2004年,廈門市政府出資調整大金龍資本結構,理順股權,同年底,以江世煌先生為總經理的公司管理高層重新組建,才使大金龍走出事業低谷,重拾升勢。
這一年,廈門市委、市政府以一種全新的經濟視角和產業布局,加快發展汽車制造這一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支柱產業,位于集美灌南的汽車工業城破土而出。2006年,大金龍在這個世界最大的客車生產基地投產并下線第一臺客車,創業18年的大金龍,終于結束了自己“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沒有生產基地的歷史。在這里,大金龍刷新了行業內的一個紀錄——第100000臺金龍客車成功下線。
國車之譽
“金龍”的命名是一個最純粹的“民族”命名。在企業成立之初,金龍便選擇了一個“龍”形商標,其后,他們又自行設計并率先使用了一個圓環中的“雙人”形商標,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商標導入過程。1998年,金龍開始進入核聚變式的發展階段,這一年,他們開始了全新的VI系統導入,同時停止使用從前的商標,引入全新的“橢圓中加一個人形”新商標,金龍稱之為最具歷史性的品牌變革。金龍新商標的橢圓形設計靈感來自地球的形狀,表明企業的資源來自全球,金龍要制造世界級的中國客車。橢圓里標志形象主體的“人”形,強化企業服務于人的“處處關懷”理念?!叭恕弊值挠移才c橢圓相連,表明企業植根于民族工業;左撇與橢圓留有空間,表明金龍人志在領先,深知開拓無止境,惟有加倍努力,才能時時領先于客車制造業。正是因為對品牌塑造的重視,“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漸漸開始在廣大客戶群中傳播,直至耳熟能詳,短短幾年,金龍已成為行業的領先者。
從2001年成為首個大批量客車服務于“人大”和“政協”兩會、“世界大運會”、“亞太經合會”和“世界華商會”等大型國際會議的國產客車品牌開始,大金龍多次以“國賓”車的身份參與重大活動,以舒適、安全、穩定及出色的保障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嘉獎。2003年,《經濟日報》撰文“國車制造騰金龍”,讓“國車”的完美表現獲得了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