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福建將迎來可以預期的新一輪躍升期,中國新的奇跡將在此誕生”,福建經濟界人士表達了如此的樂觀預期。處于長三角、珠三角之間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于重要位置。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眾多專家認為,在當前兩岸關系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國家大力支持海西經濟區的建設,目的在于加強閩臺產業對接,促進經濟融合,其中金融領域有望“先行先試”,發揮牽線搭橋的重要作用。
經濟學教授陳明森認為,今后福建對臺先行先試的步伐將邁得更寬更遠,國家支持福建先行先試一攬子試點政策將會出臺,臺灣金融保險業將大舉入閩;在閩臺商將可以通過A股上市,臺商融資渠道將得以拓寬;臺商在閩與內地企業合資辦企業的股本比例有望“松綁”。
2004年初,福建正式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規劃,這一著眼臺海、融入全局的戰略規劃為福建的發展重新找到了合適的定位。
“海西”戰略成為引領福建走向勃興的關鍵元素:過去的5年是福建省經濟發展最快的5年,全省生產總值從6053.14億元上升到10863億元;財政總收入從622.76億元達到1516億元;海洋經濟總量進入全國沿海省市第3位,海峽西岸經濟區漸成規模。
陳明森預期,目前福建馬尾、海滄、杏林、集美四個臺商投資區,今后也有望擴大面積甚至擴大投資區的數量,更多的臺商將會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入閩投資辦廠,閩臺的產業對接規模和層次將迎來新一輪的高潮期。
今后,福建港口資源優勢將在海峽西岸交通網的助推下,呈爆發式發展態勢,與臺灣高雄港等隔海相望的福建江陰港等諸多港口將從此前的工業港走向商業港。
商務部唯一定點的“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交易物流中心”,是集交易、物流、倉儲、冷藏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交易市場。福建閩臺農產品市場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成績說,海西建設為兩岸經貿交流創造了很好的環境,而兩岸“大三通”后,兩岸運輸成本降低,提升了臺灣農產品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
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大海說,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高新技術園區的龍頭,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舞臺廣闊,將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
他說, 今年,“火炬”的目標是實現工業產值一千億元人民幣的突破,積極主動做好臺灣高新技術產業的轉移對接,努力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夯實“科技高地”。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臺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臺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
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指出,大陸日前通過的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在兩岸關系緩和的新形勢下,有利于兩岸共創和平、共謀發展的經濟戰略規劃,可以成為未來兩岸共同市場的試點,以及建構“臺海和平區”的經濟與社會條件。
張榮恭說,早在1995年,福建方面就出現了“海峽兩岸經濟繁榮帶”的概念;2003年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名稱,其目標在運用福建與臺灣的地緣特點,推動兩地協作,建成一個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的福建。
面對兩岸實現直接“三通”和經貿正常化不斷推進的積極態勢,具有獨特優勢和30多年對臺交流合作經驗的福建值得各方期待。
近年來,福建率先引進臺灣水果、率先擴大臺灣農產品準入及零關稅的準備核放、率先啟動對臺灣農產品的緊急采購、率先開展臺灣水果知識產權保護、率先恢復對臺漁工合作業務等,隨著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實施,福建已經成為落實對臺優惠政策的試驗區和先行地。
縱觀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七個方面重要工作,涉及經濟發展的可歸結為三個方面,其一是溝通兩岸產業合作,其二是區域分工協同發展,其三是體制創新對外開放。
海西經濟區與臺灣地區一衣帶水,經濟上有著非常強的相似性。據原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嚴正教授介紹,上世紀70年代臺灣產業結構以服裝、鞋業等輕紡工業為主,福建從上世紀末開始興盛的也是這些產業;后來臺灣開始大力發展電子、石化、機械等產業,現在也成為海西經濟區的支柱產業。
可以說,海西經濟區復制了臺灣地區的產業發展之路,對于承接臺灣產業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福建省統計局有關人士表示,海西經濟區要從復制上升到融合,必須解決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能力這兩大問題。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提出了要加強海西地區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鐵道部投資1000多億修建溫福、福廈等數條大鐵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馬了多條高速公路、港口建設項目。鐵路、城際軌道干線、公路、航空四張交通大網正在加速編織。
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臺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截至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
編輯:關曉萌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記者 胡美東 見習記者 朱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