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政府網14日全文刊登《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在這份文件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的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實施先行先試政策
《意見》提出,要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臺優勢和工作基礎,努力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實施先行先試政策,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灣地區經濟的全面對接。
《意見》指出,支持擴大兩岸經貿合作,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鼓勵承接臺灣產業轉移,允許國家禁止之外、不涉及國家安全的各類臺商投資項目在海峽西岸經濟區落地,加快臺商投資項目審批。積極推動海峽兩岸雙向投資,對赴臺投資項目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和核準節奏。
《意見》還明確了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以信息、石化、機械、船舶、冶金等產業為重點,提升臺商投資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載體作用,促進兩岸產業深度對接,形成以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等區域為主的產業對接集中區。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陳秀山教授對記者表示,海峽西岸地區在工業化進程中還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在現代重工業發展過程中,提高區域集中化水平,加強與臺灣產業銜接合作,對改變地區產業結構也有重要作用。
《意見》提出,要推動對臺離岸金融業務,拓展臺灣金融資本進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渠道和形式,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推動金融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
陳秀山對記者表示,臺灣在技術、管理、國際經貿聯系等方面有相對優勢,而大陸也擁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和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優勢,大陸與臺灣合作無疑可以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海西經濟區對臺灣的優惠政策無疑對雙方合作有巨大促進。
促進產業升級
《意見》提出,要建設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產業。加快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光電、消費電子、生物醫藥、精密儀器、環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紡織、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
海峽西岸的戰略定位之一,是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立足現有制造業基礎,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積極對接臺灣制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兩岸產業合作基地。
陳秀山表示,除了作為沿海地區制造業基地之外,海峽西岸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意義,還在于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發展區,海峽西岸可以借鑒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經驗的同時,吸取這些地方過度依賴外需,以及產業結構上以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產品為主的教訓,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可以成為產業調整升級的試驗田。
培養經濟新增長極
陳秀山表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由于我國外部需求的急速萎縮,珠三角、長三角等“老牌”的外向型經濟發達地區受到了打擊,國內需要培養新的經濟增長極來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海西經濟區、北部灣、成渝經濟區等都是極具活力的新興經濟區域,這些區域的發展潛力大,無疑會為推動經濟增長做出貢獻。”陳秀山表示,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擁有抵御經濟危機的獨特優勢,就在于當一些區域的經濟發展遇到阻力之后,還有其他新的增長點能夠培育,他指出,盡管從經濟總量上來說,這些區域跟珠三角、長三角還有很大差距,但是其發展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亮點。
編輯:鄧京荊 來源: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