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終于可以回家了羅!”16日下午1時30分,四川省成都市集中醫學觀察點喜氣洋洋,與我國內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某某同機的乘客結束了醫學觀察。在這里,他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醫務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悉心關懷和照顧;在這里,他們感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在這里,他們共同抗擊甲型H1N1流感,收獲了深厚的“戰斗友誼”……他們曾經緊張、不安過,現在他們懷著激動而感激心情離開了。“為了更多人的健康和我們自己的健康,接受醫學觀察是我們作為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臨別前她留下了感謝信。
“尊敬的集中醫學觀察點全體工作人員:你們好,你們辛苦了!我的醫學觀察期馬上就要結束了。這段時間里,我們給你們帶來了很多麻煩。特別是你們每天穿著那密不透氣的隔離服,不辭勞苦地為我們每個人送飯、送水果、測體溫、心理咨詢……雖然我們看不清你們口罩后面的面孔,但我能看到你們滿頭的汗水。你們無微不至的服務和親切的態度,解決了我們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理的焦慮。你們真的不容易!在此,我真的很感謝你們,我們會記住在抗擊甲型H1N1流感期間共同度過的時時刻刻……”
這是上午,集中醫學觀察點與包某某同機乘客結束集中觀察前到觀察點時,看到的一封感謝信。寫這封信的人是在這里接受集中醫學觀察的王官瓊。55歲的王官瓊原來是北川縣人民醫院一名護理師,她的大女兒在北京工作。今年5月初,退休后的王官瓊第一次到北京去看望女兒和在北京的親友。5月9日,她和在成都工作的小女兒小珊(化名)乘飛機回成都,與我國內地首例甲型H1N1患者包某某同機。
“當我在小女兒家接到疾控中心和航空公司的電話時,我一下意識到飛機上有人出問題了。”作為一名醫療工作者,王官瓊一直關注著國際甲型H1N1流感的消息。第二天早上,她和小女兒簡單收拾行李后,便隨高新區疾控人員來到了集中醫學觀察點。“在這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悉心照顧,我非常感激。”王官瓊說。接受觀察是我們的義務。
“王先生,你現在的體溫是36.7度,一切正常!”上午9時,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生為來自廣州的王先生測量了體溫。這是醫學觀察解除前的最后一次測量體溫,結果意味著王先生下午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了。“太好了!”相貌上看起來比較穩重的王先生長舒一口氣,他握緊拳頭,身子原地旋轉一周。見他高興的樣子,所有在場人都開心地笑了。
王先生是廣州人,目前居住在成都。他出差從廣州到北京辦事,5月9日,他搭乘與包某某同一航班到達成都,本打算在成都的家里休息一下,11日下午去見幾個重要的朋友。可10日凌晨,他突然接到了疾控人員的電話,要求他呆在家里,不要外出,不要與其他人接觸。“說實話,這之前我對甲型H1N1流感知之甚少。剛接到疾控人員的電話時,我一下子蒙住了。”王先生坦言他剛到集中醫學觀察點時非常緊張,經過觀察點醫務人員講解和心理疏導,他放心了。“現在我心情很放松,算得上半個甲型H1N1流感專家了。”王先生笑言。
“從非典,到禽流感,再到現在的甲型H1N1流感,我目睹了國家在傳染病防控上取得的巨大進步。作為一個公民,我認為接受集中醫學觀察很有必要,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對疾病防控知識的“惡補”,王先生對國家的集中醫學觀察措施深有感觸。觀察點他們成為朋友。
“終于是最后一個夜晚了。沒想到跟這兒挺有緣的。記得周一剛來那個晚上下起雨,到最后一個晚上龍泉又用雨來送我們這幫“稀客” 。以前是來看桃花吃批把,都是當天一個來回,誰能知道我會在這里一住6天呢? 我有點舍不得這里的“帝皇式”上門服務,畢竟當已經6天了。哈哈。我必須明天去拿著健康證明去‘解救’還在家里隔離的室友們……(明天)早上起個早,簡單收拾下被我糟蹋6天的房間,也減輕點賓館的負擔……”
這是目前一個紅得發燙的QQ空間的日記,“空間”的主人是成都一家港資公司的翻譯小雷。曾與包某某同機的她是5月10日被送到集中醫學觀察點的,這個酷愛上網的女孩在集中觀察期間最“非份、奢侈”的要求就是讓同事從成都送來了一臺可以上網的筆記本電腦。有了這臺電腦,她每天通過日記寫下自己的經歷和心情,與朋友和網友們分享,在私密性較強的QQ空間里,她的“留觀日記”竟然也有了近3萬的點擊率。為了抗擊甲型H1N1流感,集中醫學觀察點的乘客們不能串門,網絡聊天成為他們與外界交流的重要手段。“留觀日記”讓她成了觀察點的紅人,好幾位在這里接受觀察的乘客成為她的網友。“這幾天里認識了很多隔友,雖然沒有見面可卻有了深厚的友誼 ,終于在眾多天涯朋友的期待中聯系到健哥(集中醫學觀察點的另一位網絡紅人) 。還有對面的90后,一個長得像國寶熊貓的孩子老吵著我這個老人陪他在網上玩游戲……汗死!”小雷在日記里寫道。
“感謝那些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酒店工作人員為我們的身體和生活做出的努力。每個在網絡上關心我們的人,你們的留言讓我渡過這幾天被隔離的日子 。……好了,奇妙的旅程終于要在明天告個段落了。”昨天,小雷在最后一篇“留觀日記”里,表達了她對集中醫療觀察點和網友們的謝意。
編輯:鄧京荊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記者 黃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