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中國科學家7月20日在深圳宣布“蘭花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這項重大研究計劃,由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發起,聯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臺灣成功大學等單位,組成“蘭花基因組計劃聯合體”共同開展,合作攻關。該計劃率先對小蘭嶼蝴蝶蘭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同時對杏黃兜蘭、大根槽舌蘭、小蘭嶼蝴蝶蘭等10種代表性蘭科植物進行基因表達的轉錄組測序和分析。
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項目負責人劉仲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蘭花基因組計劃”的啟動不僅填補了植物基因組研究的一個空白,也是對全球基因組科學的重大貢獻。
他說,這項研究將結合生物信息、分子生物、蛋白質組、代謝組、生化、生物物理等多個學科和研究手段,產生一批重要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成果。這將有利于加深其基因組結構及功能的了解,揭示蘭花的進化歷史和奧秘,對加速蘭花品種創新、提升治療藥效等重要性狀及發展蘭花相關產業鏈作出重大貢獻。
蘭科植物(蘭花)是植物界最大和進化程度最高的家族之一,是生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以及生物保護的旗艦和理想模式類群,具有極高的科研、生態、觀賞、文化和藥用價值,是我國最珍貴的野生植物資源之一,被喻為“植物界大熊貓”。
蘭花是世界性的瀕危物種,也是國際貿易公約保護物種的重中之重。我國被列入國際貿易公約(CITES)保護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約有1500多種,其中蘭花就多達1300多種,占90%。兜蘭屬與國寶大熊貓同列為一級重點保護,其余的蘭花全部被列入二級以上保護。我國蘭科植物種群數量正在迅速減少,眾多珍稀種類頻遭劫難而陷入極度瀕危和滅絕的境地。對陷于極度瀕危的蘭科植物進行重點保護已迫在眉睫。
據科學家們介紹,對蘭科植物的科學研究歷史悠久,早在19世紀達爾文就曾對蘭花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蘭花研究為進化生物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蘭花一直是科學關注的焦點之一,今天仍然是研究生命與進化的理想模式,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系統地研究蘭花不僅具有揭示大自然奧秘的科學理論上的重大意義,而且是保護、繁育和利用這一珍貴生物資源的前提和依據。
編輯:關曉萌 肖冠男 來源:中國日報深圳記者站(記者 陳虹 實習生 黃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