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的香格里拉(劉家訓 攝) |
 |
梅里朝云(劉家訓 攝) |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云南迪慶州藏區面積占全州國土面積的72.8%,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近年來,迪慶州圍繞建設“全國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示范區”的目標抓實各項工作。多年來,迪慶州委、州政府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藏區所有問題的總鑰匙,著力培育四大支柱產業。按照“一個中心、五大國家公園、一條精品環線”的布局,以“低人次高效益,效益比人次更重要”的理念,迪慶州旅游業全面推進“二次創業”;水電產業得到較快發展,能源保障得到加強;推進“四大工程”、“四大園區”建設,以藏秘、松茸園區和梅里酒莊為龍頭的規模企業得到蓬勃發展,生物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十五”期間,迪慶州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8%,從2001年至2008年,在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中的排位由第8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產總值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增幅在全國藏區連續8年位居前列。近日,中國日報記者采訪了風塵仆仆趕到大連參加達沃斯峰會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州長陳建國 ,以下是訪談實錄:
中國日報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迪慶經濟社會基本情況,以及旅游文化產業的基本情況。
陳建國:迪慶藏族自治州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迪慶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穩定作為第一責任,全力保發展、保民生、保穩定、保生態,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云南藏區顯示出了無窮的威力,雪山草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2008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5.67億元,增長18.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2億元,增長35.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65億元,增長30.0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95元,增長13.5%。與此同時,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全面進步,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速,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當前,迪慶藏族自治州正處于歷史上發展和穩定的最好時期,正在從加快發展走向跨越發展,從基本穩定走向長治久安。
中國日報記者:旅游業是迪慶主要的支柱產業。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打擊消費者旅游信心的大背景下,迪慶如何大力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取得了哪些效果?
陳建國:迪慶有皚皚的雪山、峻險的大峽谷、如茵的草甸、明鏡般的高原湖泊,自然風光美不勝收,有多彩絢麗的各民族文化、神秘深遂的宗教文化,人文風情璀璨奪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諧相處的和諧文化和天藍水碧的良好生態,構成了聞名中外的香格里拉勝境。近年來,我州依托世界級旅游資源和香格里拉國際知名品牌,著力打造旅游產業,旅游業實現了跨越發展。2008年,全州旅游社會總收入達到33億元,成為了全州經濟發展的重要牽引力量。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打擊了消費者旅游信心,嚴重沖擊了我州旅游業發展。面對嚴峻形勢,我們抓思路完善,抓精品景區建設,抓體制改革,抓市場拓展,破解難題,加快發展。一是完善思路。在深入分析研究國內外旅游發展趨勢、準確把握我州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按照旅游二次創業的要求,提出了“做實香格里拉一個品牌,依托自然、人文兩大資源,發展觀光、休閑、度假三型旅游,做好旅游與文化、硬件與軟件、保護與開發、三農與旅游四個結合,建設香格里拉普達措、梅里雪山、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和虎跳峽、巴拉格宗五大精品,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思路。二是建設精品景區。圍繞打造“國際旅游勝地”目標,堅持核心景區“政府主導”的原則,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積極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全力推進香格里拉普達措、梅里雪山、滇金絲猴三大國家公園和虎跳峽、巴拉格宗等主要景區建設,全面提升接待能力和檔次,以優質的旅游產品吸引游客。三是理順體制機制。針對旅游管理中存在的職責交叉等突出問題,加大改革力度,制定了《迪慶旅游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努力形成“管理順暢、權責明晰、分工合理”的管理體制,激發旅游發展活力。四是拓展市場。頒布實施《迪慶州人民政府鼓勵迪慶航空市場開發培育辦法》,政府和旅游企業籌資開發培育旅游航空市場,到香港、海南等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促銷,積極拓展市場。2009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游客205.17萬人次,增長30%;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16.18億元,增長20.17%,旅游業在克服危機中實現了大發展。
中國日報記者: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有時候是矛盾的,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經常為了迅速發展經濟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請問迪慶是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的?
陳建國:迪慶有2583萬畝天然林,森林覆蓋率達到73.9%,是長江、瀾滄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生態是香格里拉的生命線,同時事關“兩江”生態安全。我們確立了“生態立州、文化興州、產業強州、和諧安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把生態保護與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堅持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經濟服從于生態,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努力做到退耕、退伐、退牧、退污,上生態產業項目、上高科技項目、上生態環境建設項目、上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四退四上”,開創綠色發展道路。一是實施重大工程保生態。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納帕海國際重要濕地綜合治理、香格里拉縣城“三河”治理、香格里拉縣城集中供熱、德欽縣城整治拓展等重大生態工程。二是發展生態產業保生態。依托良好生物資源,大力發展核桃、紅豆杉、葡萄、蠶桑、藥材、野生菌等生態產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努力開創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綠色發展道路。三是節能減排保生態。認真落實節能減排降耗責任,切實制定有效措施,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降耗任務。通過卓有成效的措施保護和建設好山青水秀、天藍云白、空氣清新的生態香格里拉。
中國日報記者:迪慶正在實施大開發、大招商促進大發展戰略。請問這一戰略的具體實施情況如何?到目前為止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建國:迪慶旅游、生物、水電、礦產資源富集,是一塊群山蘊寶、眾水流金的如意寶地。為改變資源開發和產業培育滯后的局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我們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招商,大招商促進大開發,大開發促進大發展。一方面減少行政審批項目、環節、程序,縮短行政審批時限,優化招商引資環境,營造安商、扶商、親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注意選商選資,引進有實力、有技術、負責任、講誠信的大企業大集團高水平開發資源,努力避免無序開發,浪費資源,破壞環境。2009年上半年,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招商引資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實際引進州外到位資金18.6億元,增長64.8%。
中國日報記者: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對于確保藏區發展、穩定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迪慶如何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和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陳建國:我們把改善民生作為藏區發展、穩定和安全的基石,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不斷提高群眾生活水平。一是實施扶貧攻堅工程。整合資源,按照“五通五建五有”的要求,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自我造血功能,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二是實施教育優先發展工程。由政府主要領導負責,重點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發放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集中規模辦學等幾項重點工作,校長教師激勵約束機制不斷完善,學生就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水平和效益不斷提高。三是實施衛生保障網絡建設工程。著力抓好公共衛生、醫療保障、醫療服務三個衛生服務網絡建設,保障好群眾健康權益。四是實施勞動就業促進工程。把就業培訓和就業指導結合起來,把勞動力就近就業和轉移輸出結合起來,把創業和就業結合起來,把促進就業和維護權益結合起來,幫助群眾就業,增加群眾收入。五是實施安居工程。扎實推進游牧民定居、廉租房建設、農村民居地震安全三大安居工程,切實解決群眾住房困難。
中國日報記者:迪慶邊疆安定,人民安居樂業。迪慶是如何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
陳建國:一直以來,迪慶把維護穩定作為壓倒一切的任務,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國家安全和云南藏區社會和諧穩定。①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我們牢固樹立漢族離不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相互離不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教育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明白穩定是福、動亂是禍的道理,珍視民族團結,自覺抵制民族分裂行為。②創新載體。我們結合實際相繼開展了“千名干部入戶促小康”和“千名干部送法進村促和諧”活動,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和法律法規,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民族區域自治好、改革開放好的主旋律。③建立機制。積極探索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案件處理等長效機制,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通過努力,迪慶實現了云南省委提出的“確保不出大事,力爭不出小事” 的目標,鞏固和發展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宗教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中國日報記者:國際金融危機對迪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哪些不利影響,又提供了哪些發展機遇?請談談迪慶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抵御金融危機,并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建國:國際金融危機對迪慶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國內外市場工業品價格下跌,工業企業開工不足,工業經濟形勢嚴峻;招商引資困難;國內外游客消費能力下降,客源市場萎縮,保持旅游業快速發展困難增多;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增收壓力加大等。同時,金融危機也為我們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解決當前產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競爭力不強的局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應對,一定可以實現產業上檔提質,經濟科學發展。為克服危機,解決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州出臺了《關于當前促進經濟發展的13條措施》,通過采取促進工業發展、促進旅游發展、建立和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努力擴大信貸規模、加快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外貿企業扶持力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省與國家項目扶持、加快在建項目進度、減少和簡化行政審批、積極推進招投標改革、加強土地利用管理等13條措施保發展。這些措施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半年,我州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4億元,增長10.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5億元,增長5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億元,增長21.6%。
編輯:鄧京荊 來源:中國日報社駐云南記者站 李映青
中國日報社 記者 賈靖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