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能正義希望小學的孩子們 王進賢 攝 |
 |
華能正義希望小學的學生李秋艷和母親陳中美 |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美麗的云南,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可是誰又能想到就在這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土地,有一些地方由于貧困,嚴重制約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云南臨滄地區鳳慶縣大山深處有個小灣鎮,山高谷深,山路遙遠又崎嶇,交通極為不便。近日,中國日報社記者從昆明出發乘坐近7個小時的長途大巴來到小灣鎮正義村,走近華能正義希望小學,走近了那些生在山區,卻渴望知識的孩子們。
“每天上學都要步行往返數里山路,早上起床,父母已經下地開始一天的勞作,孩子揣上一個涼饃,邊走邊吃,匆匆趕往上學的路上。”這是我們對山區孩子上學的最初印象。
記者走進小灣鎮正義村的華能正義希望小學,校園不大,學生們的教室是三層白色的樓房,在教室右側的紅磚瓦房是學生宿舍。李茹美老師告訴記者,她37歲,教書已有15個年頭,一直在這所學校教書,在校學生有140名,分為6個班,7位老師,她教五年級,每天有7節課,上午3節、下午2節、晚上2節,一個月共35節課,一個老師負責一個班,除體育外,語文、數學、思想品德都教。
她說:“學校原來只有4間土瓦房,非常破舊,原來的地面是土的,沒有水泥地,窗戶上沒有一個完整的玻璃。學生們喝水沒水杯,只能對著水管喝。華能公司先后投資100多萬元為我們新建了這所學校。2005年開建,2006年年底投入使用。學校以前沒食堂,孩子們要自己做飯,每次都被土灶冒出的濃煙熏得涕淚交流,看到這種情況,華能公司給希望小學建了食堂、宿舍和2個籃球場,并在食堂里配了消毒柜。”
“一個學生中、晚飯平均每餐1.9元,早餐相對便宜些,一天5元就夠生活了,一個學生每月在學校的生活費要花110元(每月在學校讀書22天)。國家的政策好,對學生實行了“二免一補”政策,書費、學雜費都不用交,其中的寄宿生補助生活費,政府每個月給孩子每人50元的生活補助。”她說。
據華能小灣電站建管局有關領導介紹,2006年,原華能集團黨組書記、總經理李小鵬親臨正義村希望小學,對學校、支持新農村建設提出希望和要求。之后,正義希望小學建設全面展開。從2006年以來,華能每年向學校送大米、食用油、送2噸大米,今年送了700多公斤食用油,前年送了1噸,夠學校師生吃半年。今年小灣鎮有7個學生考上大學,華能瀾滄江公司每人給他們3000元補助。每到“六一”兒童節,華能小灣建管局的叔叔阿姨們都來看這里的老師和同學們,給他們送來筆記本、籃球等學習用品和體育器材。
9歲的李秋艷就讀于華能正義希望小學,她一邊跳皮筋一邊告訴我們,她今年讀四年級,班里有32個學生。新建的教室里有了窗戶,冬天天冷的時候,就感覺不再像從前那么冷。校園內鋪的是水泥路,每到下雨,就沒那么多泥巴。
李秋艷的母親陳中美說,她在華能正義希望小學的對面開了家小賣鋪,平時賣些文具、日常用品等。華能正義希望小學建成后,學校有很大變化,基礎設施比以前好多了,學校側面有個操場,孩子們下課可以鍛煉身體。以前,很多孩子上學要走2個多小時的山路,周一至周五在學校住,周末父母把他們接回家。現在學校免費為學生提供宿舍,孩子們就不用每天走那么遠的山路了。
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封學生寫的感謝信:“尊敬的華能瀾滄江有限公司的叔叔阿姨們,你們知道嗎,我們有多感謝你們,是你們使那破爛不堪的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變成了如今的一幢嶄新的教學樓。我們終于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了,那破破爛爛的桌椅,如今也搖身一變,變得更新、更好,還有那些原來陰暗、潮濕的廚房,也已變得寬敞、明亮起來。如今學校建起了伙食團,低年級同學再也不用為沒能吃熟飯而擔憂了,還有,又是你們建起了大水池,引來了干凈水,從這以后,同學們便很少再生病了。”
新聞背景:
華能瀾滄江集團在云南南澗、鳳慶2縣捐資建設了5所希望中小學及有關校舍修繕改造工程8項,各項目的實施已累計投入扶貧基金488.7萬元。開展鄉村教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讀職業技術學校等培訓,僅2007年就培訓710元;同時,還積極組織員工開展“結對愛心助學”活動。
多年來員工自發捐款人民幣21萬余元,與貧困學生結對助學700余對。目前,愛心助學在小灣已結出碩果,有數十名貧困學生考上了省內外的重點大學。今后,建管局將按照瀾滄江公司的安排,每年將在兩縣投資不低于200萬元的“百千萬工程”及“愛心圓夢大學”資助工程。
另外,華能小灣建管局近幾年來在南澗、鳳慶2縣“百千萬工程”投資約820萬元,近20項。
編輯:鄧京荊 來源:中國日報社駐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
Ange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