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建國60年來四川工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自內而外的大步跨越。
省經委主任焦偉俠對記者說,解放初期,四川全省工業總值只有7億元,主要為“白糖、白紙、白鹽”的手工作坊。經過“一五”、“二五”和“三線”時期的大規模建設,改革開放后的大規模調整,把握住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的四川已初步建立了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從1978年到2000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04%,2008年,工業占全省GDP比重提高到39.36%,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近年來,四川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轉變工業經濟發展方式,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優勢資源、農產品四大優勢產業,使得產品結構趨于高級化,組織結構更加合理。
截止2009年8月底,四川省共擁有國家級品牌產品173個,形成了五糧液、長虹、瀘州老窖、地奧等知名品牌,所占市場份額居行業前列。其中,發電設備產量世界第一,白酒業銷售收入占全國三分之一,核工業產量占據了國內半壁江山。
焦偉俠說,四川對外開放穩步前進。入駐四川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領域,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出口的主導力量,成為了四川工業重要的增長點。2008年,四川對外貿易總額達到220.4億美元,年均增長23.7%。
編輯:馬原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張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