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如今,從煤炭行業逐步退出的山西“煤老板”們,正在積極尋求新的投資領域。然而,手握大量資金的“煤老板”卻發現,轉型之路充滿荊棘。
今年,山西省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產業洗牌機遇,斷然終結“小煤礦”時代,大步推進“大煤炭經濟”。到2010年底,山西省原有的2600座煤礦將只保留1000座。這意味著,山西數千名“煤老板”將從煤炭經營前臺隱退,成為幕后的股東,或者從煤炭產業退出,進入新的投資和產業領域。而據業內人士估計,山西各地“煤老板”手中大約有3000億元的資金。
據了解,不少“煤老板”轉型對高效農業、園區農業、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形態興趣濃厚;也有“煤老板”到省科技廳和科技協會咨詢,尋找投資高新技術的項目;而一些“煤老板”則進入了小額金融領域。
雖然部分“煤老板”在初涉非煤產業中嘗到了甜頭,但是“煤老板”轉型路程并非一帆風順。在曾被譽為孝義市煤焦行業轉型的“明星企業”田源陽光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的是一副破敗景象。公司董事長郭連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煤老板”,前幾年進入高科技農業。“田源陽光”占地2000余畝,固定資產5800多萬元。如今,“田源陽光”已經是一副廢棄廠房的景象。除了農業加工,“田園陽光”在餐飲娛樂、旅游度假等多個領域的擴張遇到困難。
分析人士認為,“煤老板”所具備的文化知識背景和經營素質比較低,是其轉型困難的原因之一。孝義市中小企業局一位負責人分析,“小煤礦利潤大,但屬于粗放式管理,技術含量也不高;但高科技農業和服務業,既要求精細管理,更有技術門檻;人才、管理技術跟不上顯然具有很大經營風險。”
同時,有專家認為,民營企業投資仍受到諸多制約和瓶頸,也是“煤老板”轉型困難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山西省政府多次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了大中小三類民營企業的意見,民營企業轉型的難點集中在土地供應、環境容量、融資支持、財政扶持、稅費優惠、項目審批等幾個關鍵環節。
山西省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產業洗牌機遇,斷然終結“小煤礦”時代,大步推進“大煤炭經濟”。目前,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并重組工作有序推進。到2010年底,山西省原有的2600座煤礦將只保留1000座煤礦,兼并重組整合后的煤炭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于年產300萬噸,單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于90萬噸。這意味著,山西數千名“煤老板”將從煤炭經營前臺隱退,成為幕后的股東,或者從煤炭產業退出,進入新的投資和產業領域。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山西省經濟學會副秘書長焦斌龍認為,山西煤老板轉型分為兩個階段:2008年以前,在煤焦產業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部分人考慮到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主動轉向“可持續發展”之路;2008年以后,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市場倒逼機制,大量煤老板被迫集體轉型。
初涉“非煤”產業 有點甜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煤炭焦炭等能源產業形勢發生了“由沸點到冰點”的逆轉,山西省地方中小煤礦紛紛限產停產,謀求轉產轉型。一些煤焦領域的民營企業家在農業、旅游服務業、金融、信息甚至高新產業又打開了一扇門,初嘗非煤產業“反危機”逆勢而上的甜頭。
靠承包煤礦發家轉投農產品深加工
在位于孝義市下柵鄉西安生村的銘信禽業有限公司,數百名身著制服的青年工人正在流水生產線上處理肉鴨。下柵鄉鄉長梁洪向記者介紹,目前該廠有600多名員工,底薪為1300元加績效工資,算是當地的高工資。
銘信公司曾是孝義市第一家對煤焦油進行規模化、精細化深加工的企業,資本積累迅速。“原來那種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模式肯定不會長久,資源必然有枯竭的一天,還有環保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董事長薛宇銘說。2006年孝義市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煤炭企業轉產,薛宇銘將轉型發展的目標鎖在了農產品深加工上,“本地玉米種植量大,可以作為旱鴨的飼料;土地多,發展養殖小區的條件好;政府在資金、土地方面承諾優惠條件。”
2008年9月,投資2.1億元、年產1000萬只生態肉鴨的養殖及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建成了全國第四、山西最大的生態肉鴨養殖加工基地。
薛宇銘說:“煤礦、洗煤廠、焦化廠,金融危機一來,全部是減人減薪,但咱們公司現在不僅不減人不減薪,到目前為止還在招人,還帶動了一大部分養殖戶、種植戶。”
據介紹,禽業基地目前日產15000只,四川、江蘇、廣州、新疆等地都有固定客戶。“在當前市場價格偏低的情況下,能保證收支持平,略有收益。”薛宇銘說,目前每噸5600元的出廠價還有很大上升空間,而該基地目前還有一半產能閑置。
據了解,像這種養殖小區孝義市共有35個,該鄉就有7個。“銘信這種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運作模式帶動了本地大小養殖戶220戶,從事商品鴨養殖人2000多人,社會效益顯而易見。”下柵鄉黨委書記武錦平說。下柵鄉一位養殖戶承包了十八個鴨棚,他說,“一個棚500只鴨,大概能賺一萬二三,一年一個棚能喂7批,能賺8萬塊錢。”
在呂梁市中陽縣,記者看到漫山遍野核桃樹結出了綠色的果實,一戶種植戶告訴記者,收成全部由山西慧仁核桃食品有限公司按市場價收購。公司董事長袁錦偉也是一位靠承包煤礦發家、轉投農產品深加工的“煤老板”。中陽縣提出了實施10萬畝核桃富民戰略,袁錦偉認為這是個將呂梁山特色農產品推出去的好機會,他籌資1億多元,建設了年產萬噸的核桃加工廠,主要生產冷榨核桃油、核桃休閑食品和小雜糧等。
2009年,公司投資4000萬元,啟動核桃深加工二期項目,以公司+農戶+基地+科技的形式,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全部收購加工,目前已帶動3萬農戶共計10萬農民種植經濟作物。
不少煤老板轉型對高效農業、園區農業、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形態興趣濃厚。在孝義市高陽農業科技園區,記者采訪到原來從事煤炭開采、現在經營淀粉業的山西惠農淀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治山。談起“從黑到白”的轉產他信心很足,“投產以后一年內可以生產淀粉12萬噸,產值是3億多元,產生利稅2900萬,還能帶動咱們當地玉米、土豆的種植。”
義恒泰焦化廠組建恒泰科技生態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培育了“土肥--種植--加工--銷售”的立體化良性循環農業模式,形成集園林綠化、花卉、水族、特色養殖、綠色食品開發和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