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到黃崖關時,正值春末夏初。艷陽下的黃崖正關城樓,聳立在滿山郁郁蔥蔥的樹木和色彩斑斕的花叢之中。關樓東西兩側懸崖峭壁如斧劈刀削,巍峨險峻,城墻逶迤高聳,墩臺、碉樓和烽火臺挺拔摩云,似武將持槍雄立,像一把巨型鐵鎖,扼住關崖。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傍晚,關樓、城墻、墩臺、烽火臺、碉樓在夕陽映照下,如金飾銅裹,光芒四射,蔚為壯觀。這就是黃崖關三大奇觀之一的黃崖夕照。據說,黃崖關之名就是因此而得。
黃崖關長城,坐落在天津薊縣,是著名的薊北雄關,是中國古長城的一個段落。東達河北遵化的馬蘭關,西接北京平谷的將軍關,全長42公里。始建于北齊天寶7年(公元556年),復修于明代加強邊戍的隆慶年間,由抗倭名將戚繼光包磚大修,是御敵戍邊的重要軍事防御體系,古有“京東雁門關”、“小雁門關”之譽。
登黃崖關,感受最深的就是風景的奇美險要和壯觀。蜿蜒盤踞在崇山峻嶺中的城墻和碉樓,巍峨隔斷南北,掛著云縷,飄著霧靄,險要之勢,令人望而生畏,只有飛鳥可以逾越,人獸均絕前路。眺望城墻兩側,樹木花草繁盛,遠處的山腳村落掩映在花木稼穡之間,炊煙縹緲,似聞雞鳴犬吠。景區游人如織,一派和諧盛世,娛樂升平,雄偉壯麗的長城在人們心頭筑造了安寧。建造在正關之內的“八卦街”始于明代,按《周易》“八卦”圖形修建,近代新修的“八卦街”依山就勢,錯落起伏,縱橫交疊,許多街巷似通非通、撲朔迷離,彰顯中華文化之奇奧。另外,明永樂年間建造的黃崖水關,東連太平寨,西接黃崖關城,控扼拘河谷地,上有雉堞馬道,下有五孔水洞,明時垛口設鐵炮銅銃,水洞筑柵障閘門,戰時迎戰敵兵,日常坐關收稅。水關似長虹飛架,金湯壁立,可稱黃崖關獨有的奇險關隘。這里還是觀賞黃崖夕照、飛虹掛月奇景的絕佳之地。
當跨過黃崖正關,越“八卦街”,走上修復后蜿蜒爬行在山梁上的城墻時,平緩之處也是一步一爬坡,臨近每一個碉樓,都要登幾十級的臺階,且城磚壘砌的臺階比往常的臺階陡立得多,真是幾步一喘息,渾身淌熱汗,爬上一兩個碉樓的距離,就得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然而,古代戍邊將士就是長年累月在其間巡邏或作戰,若沒有一股御敵報國的英雄氣概,是無法做到的。難怪矗立在太平寨甕城前廣場上高大的戚繼光雕像如此受人敬重,游人至此都要向雕像憑吊。在太平寨景區西端,有一座特殊的碉樓,名曰“寡婦樓”。戚繼光修長城時,有一隊河南籍士兵,其中有12名士兵的妻子,她們見丈夫數年不歸,心中惦念,便結伴到邊關尋夫,當歷盡千辛萬苦,尋到長城腳下時,看到的卻是親人的墓碑,她們的親人早已為修筑長城而獻身。她們悲痛欲絕,圍在墓前哭泣。戚繼光路經見此情景,好言勸慰,并發給每人一筆撫恤金,勸她們回去撫育兒女,贍養老人,過太平日子。她們強抑悲痛,商量后決定,獻出撫恤金,支援修長城。并繼承丈夫遺志,參軍戍邊,修建長城,以身報國。這座碉樓就是她們12人修起。為了紀念她們的壯舉,后人便稱此樓為“寡婦樓”。
離開黃崖關的時候,回望盤旋在山梁上的長城巨龍,城腳下的幽深林木,以及掛在碉樓頂上的云縷,我想說,這壯觀絕美的景物中,該有多少內涵在等待我們去感受啊。
編輯:肖亭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