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的金絲猴毛色光鮮,美麗可愛。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日前,從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獲得消息,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組織專家,歷時近2個月,編制了《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建設方案》, 在歷經多次初評和修改,獲省科技廳批準通后開始全面實施,神農架金絲猴的保護將獲得更加可靠的物質技術保障。
神農架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同類物種國內分布最為東端的部分,尤為珍惜可貴,是自然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對象。
2005年,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為了進一步加大對金絲猴保護性研究,組建了8人工作專班,對野外金絲猴進行全天候跟蹤監測,歷時10個月,行程5500公里,調查面積達2100平方公里,初步弄清金絲猴的分布活動范圍和種群數量。經調查發現野外金絲猴由于在冬季食物缺乏,影響金絲猴種群數量的增長。
為此,保護區于2005年月11月首次在金絲猴自然分布的大龍潭區域,對一個105只的金絲猴種群進行冬季人工補食試驗,經過三個月的試驗,于2006年初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金絲猴開始食用人工補充的食物,實現了人與金絲猴近距離的觀測,初步搭建了金絲猴基礎研究平臺。
2006年9月,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神農架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2007年12月經省科技廳批準成立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并于2007年12月29日在武漢授牌。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現有研究人員有15人,并聘請中科院、北京林業大學等科院院所、大專院校的專家27人組成技術支撐團隊。
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在大龍潭建立了野外研究基地。建設完成了1000平方米的研究人員工作及生活用房建設,修建金絲猴野外監測棧道1300米,建設安裝紅外線野外監測探頭4個和移動監測探頭1個,建設實時視頻展示中心200平方米;在小龍潭建設金絲猴人工輔助繁育基地。已建人工輔助繁育基地籠舍800平方米,配備儀器設備;在官門山建立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已建金絲猴冬季野外食物補給基地50畝;啟動官門山800平方米專家生活基地建設;啟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實驗室和金絲猴研究中心辦公用房建設。
神農架保護區研究人員對神農架金絲猴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一是對神農架金絲猴種群、數量和分布進行了全面普查。神農架金絲猴有大龍潭、千家坪、金猴嶺3個分布區域,共8個種群,數量1280余只,棲息地面積210平方公里。
二是對神農架金絲猴生態學進行系統研究。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結合專項普查,堅持長期野外跟蹤,對神農架金絲猴的食性和采食行為、棲息地利用、漫游行為、社會結構、繁殖規律和致瀕因素等生態學特征進行系統研究。
三是對神農架金絲猴進行人工補食試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通過專項普查,發現冬季食物匱乏是限制金絲猴種群數量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冬季選擇大龍潭區域的一個較小猴群進行人工補食試驗,并獲得成功,搭建了近距離研究金絲猴的平臺。
四是與相關研究機構合作研究。與中國科學院動物所開展保護遺傳學和食物營養學方面的合作研究;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開展遺傳多樣性方面的合作研究;與北京林業大學開展棲息地利用方面的合作研究。
多年來,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在對金絲猴保護的基礎上,一直致力于對其進行野外研究,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的對金絲猴的系統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先后獨立和合作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2部。其成果有:一是摸清了神農架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和分布;二是掌握了神農架金絲猴的棲息地利用特征;三是掌握了神農架金絲猴的食性和采食行為;四是弄清了神農架金絲猴的社會結構;五是掌握了神農架金絲猴的漫游行為;六是掌握了神農架金絲猴的繁殖規律;七是發現了神農架金絲猴的致瀕因素。
2008年來,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出版了《神農架金絲猴生態學研究》等研究專著5部,一項成果獲國際靈長類學術研討會特等獎,2項成果獲國內一等獎。其中金絲猴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經省科技廳組織鑒定,總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人工補食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認定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
編輯:寧波 來源: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