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10月16日至17日,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42屆年會在山城重慶舉行,這是該年會首次在中國西部城市舉行,12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家報業代表共200余人與會,會議主題是:“世界中文報紙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飛躍,世界網民急劇增加超過10億,加上近年來“金融海嘯”波及,世界范圍內的傳統中文報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未來向何處去,引起從業者普遍思慮。
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教授朱立發表演說《腹背受敵,還是左右逢源?全球化與科技沖擊下的中文報業》,用調查數據說明,許多傳統媒體的閱讀人跑到網絡那里去了,網絡便于閱讀,更為年輕人所接受,這就動搖了傳統報業的地位。
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學主任皇甫河旺教授同意這個觀點,他作了《金融海嘯下中文報業的危機與轉機》的演說,認為網絡的強大幾乎是不能掌控的,傳統報業不得不全面退潮。現在重要的是要尋找新的發展點。
來自加拿大的媒體人詹瑞慶則以復雜語氣提到了當前海外中文報業的新情況:新移民創辦的中文報紙有如雨后春筍,聲音遠遠蓋過了老移民創辦的中文報紙。一些當地人開辦的超市也出現了中文報紙,還有當地人在中文報紙上刊登廣告。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這些中文報紙因為入門門檻低,一時間蜂擁而上,規模小而分散,辦報行為不夠規范也是明顯的。
年會上,認為中文報紙可以迎來轉機的觀點可以概括為,傳統中文報業的公信力、新聞采集能力、對受眾的主流影響力仍然居于上風,因此仍有可為。朱立說:“網有網的功能,報有報的功能”,“只是活的方式不一樣”。皇甫河旺覺得:“危機后必有轉機”,關鍵是鞏固報紙的公信力和找到更為理想的收費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的喻國明教授則強調,將來的新聞采集會有越來越多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趨向于“人人都是記者”,不管是傳統報業還是新媒體,都要注意這個情況。
在年會上有更多共識的,還是協會首席會長張曉卿的發言,他說:“新科技從來不是傳統報業的敵人,相反,它是傳統報業的新的支撐點。中文報業需要創新,要在與新技術加快融合的過程中實現雙贏與互補。”
相比海外同行,大陸報業面對網絡沖擊顯得平靜一些,不少人更關注當前如何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他們大都認為,危機最嚴峻的時刻正在過去,報業經營情況正在好轉。廣州日報社長戴玉慶介紹了該報如何應對危機的多種做法,總原則是“穩扎穩打便能安全過冬”,與此同時降低運行成本,將報紙瘦身變窄,加上創辦新的地方版等等,都取得了可觀的效果。他們還將向都市免費報紙和社區報紙拓展。
新華社副社長周錫生在《順應世界傳媒變革,攜手發展中文報業》的演講中表現出進取精神,他認為傳統報業不能步步后退,而是要順勢而為,順應年輕人的追求和愛好,努力把報紙上的內容傳輸到電子版面上去。
大陸報業與會者的心態和目前國內傳統報業的現狀有關。目前,中國大陸出版1943種報紙,日發行量超過1億份,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已經穩居世界最大報業市場的位置。但是另一種苗頭已經出現,就是從2003年以來,在報紙總印數增加的同時,報紙種數已經減少了一成。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司長王國慶在年會上介紹中國報業現狀和發展趨勢時指出,我們的報業在使用新技術新手段中,“已經跑輸掉了上半場”,報業傳播手段、人才儲備等方面未能適應數字化傳輸的需要,還沒有尋找到發展的新模式。這正是擺在當今中文報業從業者面前的艱巨任務。
編輯:馬原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