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被資本市場不能干預的觀點捆住手腳,該出手時就出手
周正慶認為,發展中國特色資本市場,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人認為政府不能救市,不該救市,也救不了市;有人把政府出臺政策稱之為‘政策市’加以排斥。這些都反映了對政策在發展市場的作用上認識不足或有偏差。”
他說,實踐表明,很多問題不是市場自身能解決的,必須由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調整解決。換言之,該由市場解決的由市場解決,該由政府解決的由政府解決。
縱觀國內外資本市場發展,沒有哪個國家的資本市場能夠離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有的直接向市場注入資金,有的由政府出資回購上市公司股票,有的運用貨幣政策,有的運用財政政策,有的制定資本市場發展規劃、出臺多項配套措施,有的政府首腦、央行行長甚至直接號召公民增強信心、購買股票、穩定市場。“總之,只要金融市場出現異常波動,影響社會穩定發展,政府就會采取措施進行調控和干預,這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
“事實上,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美國等國家都采取了大量的救市行動。由此可見,他們決不會被自由市場、自由競爭的觀念捆住手腳,而是從實際出發,‘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兩手并用。事實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不能被資本市場不能干預的觀點捆住手腳,該出手時就出手。”
對于政策如何引導市場發展,周正慶回憶起10年前著名的“5·19行情”。1999年上半年,股市已經歷了長達近兩年的盤整行情,整體一直處于下滑狀態。當時證監會經過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出臺了新的政策,包括清理整頓場外交易市場、開辟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擴大證券投資基金試點等6條。經過各方密切配合,股市持續低迷狀況得以扭轉,以“5·19行情”為契機,逐步演變成近兩年的牛市行情。
周正慶說,長期以來金融調控主要針對貨幣市場,調控目標集中在貨幣供應量(M1和M2)。應當加強和改善金融調控,統籌兼顧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促進三個市場有機協調發展。“相關調控措施的出臺應顧及股市的運行情況”。
中國股市要防止過熱,更要防止大起大落,持續低迷
周正慶認為,從我國資本市場十幾年的發展實踐來看,如果政策組織運用得當,資本市場對推動經濟發展有六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是有利于持續穩定投入長期資金支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總量翻兩番的宏偉目標。從我們建立資本市場以來,通過其籌集的資本金已達3萬億元。二是有利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006年‘中工建交’四大銀行進行改革,通過資本市場充實了資本金,資本充足率大幅度提高。三是有利于推動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有利于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和商業保險的運行。五是有利于擴大內需,增加社會財富。六是有利于我們參與國際市場,為我國‘請進來’、‘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
“上海有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股市一上漲,當地飯館、商店的人氣馬上就起來了。這就是股市的財富效應。現在股市的投資者開戶已超過1.2億戶,這么多的老百姓參與股市,如果能從中掙錢,肯定會有一部分去消費,這對擴大內需該是多大的作用!”
然而,周正慶認為,股市積極作用的發揮是需要條件的。“18年來,股市有10年上漲,8年下跌。經驗表明,凡是股市平穩上升的時期,市場的積極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反之,凡是市場持續低迷的時期,市場的功能就會受到抑制。這方面,正反的例證都有。從2001年開始,股市出現持續4年低迷的狀況,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帶來的是A股籌資持續萎縮,其它功能無法發揮。2006、2007年我們加快了發展步伐。僅兩年境內外籌資總額就達1.4萬億元,成為資本市場發揮作用最好的兩年。”
周正慶說,要實現股市的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處理好大力發展市場與防范市場風險的關系、上漲和下跌的關系。“股市的風險包括兩方面,一是發展過快過熱,形成泡沫;二是發展過慢,持續低迷,形成過冷。我認為,這兩者都要防,但尤其要防止大起大落,持續低迷。”
他表示,我國資本市場應努力爭取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慢牛”局面。
編輯:寧波 來源:人民日報(記者 許志峰 田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