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沙海濱公園,魔術師表演花變鴿。
園博園的空竹表演。
中國日報網消息:公園文化節擴大到20個市、區、街道三級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首次亮相……昨日(2日)上午,深圳市第四屆公園文化節在園博園歡樂劇場開幕。市委常委、副市長呂銳鋒,市政協副主席陳觀光,中國公園協會會長鄭坤生,市城市管理局局長吳子俊,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深圳特區報總編輯王田良等領導出席了開幕式。當天,全市其他19個公園文化節分會場也分別舉行了精彩的開幕式。
開幕式上,世界玫瑰協會聯盟主席杰拉德·梅蘭、副主席津下孝正向深圳市人民公園頒發榮譽證書,以表彰人民公園在培育、科研、保存月季花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以后每年11月1日至6日舉行
記者昨日在園博園看到,整個園區成為了歡樂的海洋,游人們或欣賞威風鑼鼓,或觀看各種曲藝表演,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很多游客告訴記者,他們都是周末和全家人來參加公園文化節的,這種免費到公園觀看節目,參與趣味活動,了解文化歷史知識,真是深圳人的“福氣”。
據悉,公園文化節已成為我市的一個文化符號,已融入到市民的生活,并因其活動內容精彩、文化內涵豐富、構思精巧、特色鮮明,受到市民的歡迎。本屆公園文化節承辦公園也由上屆14個市、區兩級公園,擴大到20個市、區、街道三級公園。其中,街道一級的5個公園、廣場是首次參與到公園文化節活動。主辦方介紹,在街道層面選擇公園加入文化節,主要是因為關外龍崗、寶安兩區的地理范圍很大,往屆的公園數量不能完全滿足市民需求。而新增的幾個街道公園各有特色,都位于工廠青工和企業集中的地方,更方便大家游玩,覆蓋面更廣。
從今年開始,以后公園文化節舉辦時間將固定在每年的11月1日至6日進行。此外,深圳旅游文化等部門今年也首次加盟文化節,并發動各區文化局和文化站等與轄區內公園(主、分會場)共同舉辦節日,提升公園文化節的藝術水平、文化品味和節目檔次。
園博園可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與往年公園文化節最大的不同是,為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讓許多古老的文化和技藝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首次亮相。“本次多個會場都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如主會場園博園的‘中國民族影像志’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展、筆架山公園分會場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洪湖公園、翠竹公園和南山中山公園分會場也均有類似展出。”
據了解,全國至今已有兩批共46家公園獲得國家重點公園稱號,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園、仙湖植物園及蓮花山公園3家公園均名列其中。為加強國家重點公園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中國公園協會與深圳城管局昨日下午共同主辦“國家重點公園可持續發展研討會”,這也是我國首次就國家重點公園的發展問題召開專題研討會。
會場設置
主會場:園博園
分會場:蓮花山公園、筆架山公園、梅林公園、皇崗公園、中心公園、荔枝公園、東湖公園、洪湖公園、翠竹公園、中山公園、月亮灣公園(荔林公園)、大梅沙海濱公園、新安公園、鳳凰山森林公園、觀瀾街道世紀廣場、龍潭公園、葵涌文化公園、布吉街道石芽嶺體育公園、坪山新區中心公園。
編輯:寧波 來源: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