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萬山紅遍”是鎮江農科所科技農業示范園區的農產品品牌,繼去年宜興、宿遷兩地4家種植園區加盟后,今年又有南京、揚州等地多家種植園區掛牌,面積擴大了一萬多畝。
據該所所長莊義慶介紹,加盟園區不收一分錢,掛牌每畝獎10元;使用“萬山紅遍”商標,每畝追加獎勵10元。所里目標是3年內將示范園區面積擴軍至30萬畝,讓高效農業“萬山紅遍”。
背后站著著名的鎮江農科所
“多了不夠賣,少了卻賣不掉。”這是很多種植戶都經常遇到的問題。鎮江農科所副研究員糜林說,解開這個悖論的鑰匙,就是提高優良品種的產業化程度。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鎮江先后引進草莓、沙梨、葡萄、茶園防霜扇等一大批“日產”技術, 20多年沒出現一例“水土不服”,還輻射很多省份,該所也成為中日農業合作的一張金字名片。其中的奧秘,就在對品種和種植技術的二次革新。
“萬山紅遍”園區內漫山遍野的草莓,發端于27年前從日本引進的20棵小小草莓苗。在鎮江農科所指導下,農戶開始用大棚來種草莓,農科所技術員又研究出明寶、紅頰等新品種推廣給農民,草莓種植一下子從一年收一季到一年收四季,畝均收入達到一萬多元。
日本沙梨是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引進的,最初權威專家給它判了“死刑”:“品質雖好,栽培難度大,不適合我國種植。”而鎮江引種日本沙梨后,借鑒水蜜桃、葡萄等果樹“水平架式”栽培技術,不僅果實質優形大,而且方便作業,種植戶還能一學就會,便于推廣,畝均收入都在萬元以上。
技術二次創新支撐了引進品種的產業化,鎮江先后從日本引進了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的蔬菜、花卉、稻麥等新品種300多個,其中僅應時鮮果推廣應用面積就達23萬多畝,幫助農民增收近5億元。
“小主人”與“主人”一起共建共享
伴隨著流淌黃金的高效農業蓬勃發展,種養大戶、社會資本紛紛投身其中。但是,不少開著“寶馬”下鄉的老板們發現,高效農業的經濟算術,并不是簡單的加法,更不是簡單的乘法,規模與效益之間其實還有管理這道“坎”。
全國勞模、句容水蜜桃大王楊修林曾遭遇過一段苦惱。2007年,他聽從鎮江農科所專家趙亞夫建議,把北山桃園發包給原先的工人,實行生產資料投入、技術管理、品牌使用、產品價格、市場銷售“五統一”。包干制取代打工制,工人們交多少產量就有多少收入。兩年運作下來,不僅生產管理成本降下來了,工人們收入也從一年一萬多元節節上升,最多的將近5萬元。
“經營權與管理權合理分離,充分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是目前規模種植克服產出瓶頸的可行之舉。”趙亞夫說,只有把農民變成規模園區中的“小主人”,他們才會真正與“主人”同舟共濟。目前,趙亞夫的這種新理念正在變成鎮江一些規模種植大戶的管理實踐,并從“萬山紅遍”走向全省。
“萬山紅遍”歡迎更多加盟者
鎮江農業部門一份抽樣調查顯示,時下農戶最關心5大瓶頸問題,“產品賣給誰”被農戶們擺在第一位。
而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種植戶都是利用自己的各種社會關系搞銷售,即使有了品牌,還是靠關系“滾雪球”。句容有機農業在全省全國都很有名氣,但至今在南京大超市卻沒有一家農產品專賣店,缺的就是品牌效應。一方面,農戶爭相注冊商標創品牌,常常幾畝地就有一個商標,一個人、一個基地就是一個合作社,有名氣的品牌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鎮江有現成的省知名商標“萬山紅遍”,卻未能打統一品牌,抱團合力搶市場。
宿遷市宿城區新蔡村“萬山紅遍草莓基地”,是去年掛牌的。新蔡村多年來主種芹菜、辣椒等常規蔬菜,規模不大,效益不高。基地掛牌后,從“萬山紅遍”引進反季節栽培、吊蔓栽培、無污染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大棚和連體大棚210個,專門種植無公害反季節果蔬,產品不僅打入本地超市,還與福建、蘇南好多地方簽訂了合作銷售協議,每年增收100萬元左右。現在,基地已成為宿遷高效農業的一塊閃亮招牌。
鎮江農科所的品牌擴張,實際上是一種技術和市場擴張。如果大家都來加盟并維護“萬山紅遍”的品牌,不僅能解決種植戶一家一戶重復投資和產種質量不很到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解決農產品生產安全和市場銷售安全的難題。畢竟,“優生優育”才能帶來品質質保書和市場通行證。
編輯:馬原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