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接種甲型H1N1流感(下稱‘甲流’)疫苗,是預防當前甲流流行的最有效的特異性措施,醫務人員、中小學校師生等‘重點人群’接種甲流疫苗后會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甲流,減少社區暴發”。這是醫學專家針對當前甲流現狀提出的建議和看法。
據悉,截至10月31日,上海共確診甲型H1N1流感病例1305例,其中兩例重癥患者均已治愈出院。
為嚴防甲流疫情暴發流行,確保市民健康,上海市從10月中旬起啟動了對高達500多萬“重點人群”免費接種甲流疫苗和季節性流感疫苗的工作。截至11月1日,全市已累計近7萬人接種甲流疫苗,累計報告疑似預防接種不良反應60余起,均為一般不良反應。
針對當前甲流現狀和市民關心的問題,專家們就相關問題專門作了解答:
問:為什么要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全球甲型H1N1流感流行勢頭不減。目前,北半球進入秋冬季,疫情呈快速上升趨勢。從我國內地來看,近期疫情形勢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疫情從沿海向全國、從城市向農村擴散,由輸入為主變為本土為主,由散發病例向聚集疫情發展。接種疫苗是預防甲流流行的有效手段之一。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意見,每個人都應該接種甲流疫苗。
問:我國研發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
答:國產甲流疫苗系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疫苗生產株)接種雞胚,經病毒培養、收獲病毒液、滅活病毒、濃縮、純化、裂解后制成。10個疫苗廠家前期在7個省份對13000多志愿者接種了疫苗。根據接種第一劑疫苗21天的血清學結果,疫苗的血清學效果和安全性達到了WHO和歐盟的標準。
問:哪些“重點人群”應該優先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根據國家統一部署,主要綜合目前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征、參考WHO等對甲流疫苗的使用建議以及我國甲流疫苗的生產供應能力等因素,經專家論證確定重點接種人群。根據疫情的進展和疫苗供應能力的提高,必要時及時調整重點人群的范圍。本市甲流疫苗重點接種對象主要包括:保證社會正常運行的口岸、公安、民航、交通、電網、殯葬等部門的關鍵崗位公共服務人員和醫療衛生保健機構一線工作人員,托幼機構教職員工、中小學校學生及教職員工。
問:甲流疫苗與季節性流感疫苗能否同時接種?
答:接種甲流疫苗對其他流感沒有預防作用,同樣,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對甲流也沒用預防作用。WHO與美國免疫咨詢委員會認為,兩種疫苗可以同時接種,接種要在不同部位。但由于目前國內外尚無兩種疫苗同時接種后的臨床試驗數據,專家建議,如果需要接種兩種疫苗,應至少間隔14天。
問:哪些人群不能接種甲流疫苗?
答:以下人群不能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對雞蛋或疫苗中任何其他成分(包括輔料、甲醛、裂解液等),特別是卵清蛋白過敏者;患急性疾病、嚴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病期、感冒和發熱者;格林巴利綜合癥患者;未控制的癲癇和患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嚴重過敏體質者,對硫酸慶大霉素過敏者;年齡小于3歲者;醫生認為不適合接種的其他人員。
問:如何有效防止接種后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答:接種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接種。在接種前應該告知受種者監護人所接種疫苗的品種、作用、禁忌、不良反應以及注意事項,詢查受種者的健康狀況;對無禁忌癥的對象知情同意后方可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時要嚴格實施預防接種安全注射,接種后現場留觀30分鐘。
針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種異常反應,我國已經制定和下發了專門的監測方案,強化不良反應監測體系、疫苗不良反應事件處理機制和接種工作緊急停止機制。
問:有基礎性慢性疾病患者可否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
答:一方面,有明顯基礎性疾病患者,特別是有呼吸道和心腦血管性疾病等慢性病的個體,在患甲型H1N1流感后,會加重原有基礎性疾病,病重和病死的負擔較重,應作為甲型H1N1重點接種對象;另一方面,對這些具有基礎性疾病的個體,如患有嚴重慢性疾病或處于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則不宜接種疫苗。所以,對于有慢性病的個人,要咨詢當地臨床醫生或接種人員后再做決定。
問:甲流疫苗有哪些不良反應?
答:裂解疫苗的成分無感染性,不會引起甲型H1N1流感。局部不良反應:常見疼痛;偶見紅、腫、瘙癢。全身不良反應:常見發熱、疲勞乏力、頭痛、頭暈、惡心;偶見咽喉疼痛、肌肉疼痛、咳嗽、腹痛、關節疼痛、活動異常(活動減少/增多)、口干、食欲不振、腹瀉、過敏、胸悶。
以上不良反應以輕度為主,主要發生在接種后24小時內。我國和其他國家還沒有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嚴重不良反應和罕見不良反應的資料。專家推測,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嚴重不良反應應該與季節性流感疫苗相近。
問:除了接種疫苗之外,還有其他流感防控措施嗎?
答:我國目前對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措施仍然是綜合性的措施。盡管接種疫苗是目前具有特異性的重要預防措施,不過同時加強疫情監測,加強醫療救治,加強學校等集體單位的疫情防控也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對于廣大群眾來說,減少或避免到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在公共場所配戴口罩、注意室內開窗通風、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仍然要堅持下去。
編輯:馬原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