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鄭州市二七區的王先生發現,最近路邊多出了幾輛不一樣的早餐車。這些早餐車樣式相同,銷售人員統一著裝,嘴上戴著口罩,手上還戴著塑膠手套,餐車上的包子、豆漿、稀粥、胡辣湯等早餐食品擺放得很整齊。
從今年10月29日起,鄭州市推出“放心早餐工程”,在該市二七區開始試點經營。這些早餐車屬于市政府扶持的大企業推出的“早餐工程”。銷售的食品全部在政府監管下,由企業按照衛生標準生產。
不過,這已經是鄭州市政府第四次推出早餐工程了。與以往幾次不同的是,這次的早餐工程是商務部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的“放心早餐工程”的一部分。
十余年間,鄭州市在解決眾人關心的早餐問題上可以說是屢退屢進。
一半城市居民難以吃上放心早餐
“如果你天天都能吃上家里做的美味早餐,你就不會了解天天在街上吃早餐的感受。”在鄭州市經五路附近工作的李先生說,“條件好點的早餐店價格高、人多,路邊小攤兒吃東西方便,衛生狀況卻實在不敢想。想吃到方便、衛生的早餐,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在鄭州市金水路附近上班的王女士,每天的早餐基本上都靠單位樓下小攤兒上的雞蛋灌餅解決。“有時候看著攤主沾滿油污的衣服和同樣油跡斑斑的破舊餐桌,我就沒胃口了。”她一臉無奈地說,“到好一點的早餐店里去吃,路遠不說,光排隊就要好長時間,價格還挺貴。附近就只有這樣的小攤兒,對它的衛生狀況不滿意,但也沒有辦法。”
據鄭州市統計局統計,鄭州市區常住人口達326萬人,流動人口超過100萬人,隨著城市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如今有60%以上的市民在外面吃早餐。目前鄭州市大大小小的早餐攤點有4000多家,80%以上都是“馬路餐桌”、“早餐游擊隊”,其衛生狀況、就餐環境、營養狀況、早餐品種都難盡如人意。
據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因為經營早餐利潤薄,工作艱苦,一般企業積極性不足,吃早餐難是很多大中城市未解決的問題。據調研,50%的城市居民難以吃上放心早餐,而在外吃早餐的人群中,又有高達70%的人對早餐不滿意。
正是基于此,鄭州市政府早在1998年就開始扶持一些企業開展“放心早餐工程”。此后11年,這項工程屢經沉浮,屢敗屢戰。
1998年,鄭州市的首次“放心早餐工程”由一家食品公司推出,在很短的時間內開設了早餐店30多個。因為品種單一,不太適合鄭州人口味,該公司生意火爆一陣之后,營業額持續下滑。1999年,該公司的早餐店全部關門。
2000年,鄭州市政府再推“放心早餐工程”。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經營者和市場反應冷淡,工程悄然流產。
2003年,在沒有政府參與的情況下,鄭州一家公司打出早餐工程的大旗。運作一段時間后,該公司又悄然而退。
2005年年底,鄭州市政府出臺了《鄭州市早餐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再次明確政府的決心,第三次推動早餐工程。但是此次,放心早餐仍然沒能占領鄭州早餐市場。
小小的早餐問題,解決起來為何如此之難?面對隨處可見的攤點,政府部門想要扶持的成規模的早餐企業為何難成氣候?
早餐工程為何難搞好
鄭州市一大型餐飲企業經營者李先生對記者分析道,經營早餐起早貪晚、費工費時,而且大眾早餐售價低、利潤薄,對餐飲業經營者沒有什么吸引力。同時,個體早餐從業者和無證無照攤商違規經營,嚴重擾亂了早餐經營秩序,即使有些大的經營企業嘗試大眾早餐,也都因不堪重負而紛紛退市。“靠市場自然發展,很難產生大型的大眾早餐企業。”
鄭州市民生早餐工程有限公司是目前入選鄭州市政府早餐工程的兩家企業之一。該公司總經理史敏認為,鄭州市前幾次“放心早餐工程”擱淺,企業應該首先從自身方面找原因。
“早餐業是微利行業,必須靠規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同時,對于數百個分散的經營網點,合理配置和調配管理十分重要。”史敏說,“以前做早餐工程的企業,往往綜合實力不強,并且不了解鄭州人的飲食習慣,品種單一,不符合鄭州人的口味。管理方面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鄭州市一位從事餐飲業的專業人士則認為,除去企業的原因,政府提供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到位,同樣是重要的原因。
他分析說:“早餐企業大規模生產中心的建設、早餐銷售網點的設置、企業的稅收和有關費用負擔等方面,都需要政府拿出足夠的扶持政策,才能使早餐企業的經營效益得到提高。在扶持正規早餐企業的同時,對非法小攤販的治理力度,也對早餐企業的經營情況,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