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服務模式有待更新
專家認為,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隨著社會公眾的要求在擴大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服裝產業發達的地方,當地政府就辦服裝產業圖書館。這樣做是否符合公眾的要求,尚需要研究。提出圖書館為產業服務,也需要研究怎么為產業服務,服務到哪個層面。
羅伯特·史蒂文斯認為,社區圖書館應成為社區的心臟和頭腦。面對海量信息,圖書館應當教會人們如何使用,如何判斷最重要的信息,要進行客戶導向調查,發現客戶的需求,然后根據這些需求,改變圖書館內部設置。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對如何因勢利導發揮網絡世界的圖書館服務作用,有自己的心得:開拓多元化的服務渠道、創新復合圖書館模式、發展信息共享空間模式。
“5年前,我們建設了一個新聞閱覽室,有1000多種中文地方報紙,有10臺電腦可以查詢所有的網上數字報紙。每到整點的時候,墻上的電視機都會放新聞。”吳建中介紹,通過一站式服務,讓讀者獲得了相關的新聞信息。
最近上海圖書館開設了新服務,把文獻提供服務和館籍互借服務放到網上,上海的讀者需要上海或國家圖書館,甚至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資料時,可以向上海圖書館提出請求,上海圖書館根據需要,把他需要的資料拿到手,然后送到他所在的社區。通過館籍互借體系,實現讀者足不出戶借閱的夢想。
香港中央圖書館總館長劉淑芬帶來了香港圖書館建設的新信息。基于香港歷史的特殊性而舉辦的香港口述歷史庫藏計劃,得到9所大學支持,也成為該館的一大亮點和特色。該項目從上個月開始,出版了一系列關于口述歷史的館藏,提供了一系列咨詢服務,并為項目建立了網站,便于公眾了解。
面對互聯網的挑戰,有專家提出,圖書館應當變“坐館”為“行館”,與網絡爭讀者,要從過去消極等待讀者上門,轉變為主動服務,積極參與讀者的閱讀行為。艾倫·泰塞認為,公共圖書館需要積極承擔社會文化和教育作用,使那些結束學校教育的年輕人和廣大民眾不斷提高知識技能。
編輯:寧波 來源:光明日報(記者 易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