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國家發改委的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累計降低了13%,“十一五”規劃(2006年至2010年)中的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指標有望實現,這相當于中國在5年內至少減排15億噸二氧化碳。
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說:“中國5年減排15億噸以上的二氧化碳,這個規模與任何國家相比都毫不遜色。”
他說,當前大氣中累計的溫室氣體有80%源自發達國家排放,中國的排放只占20%里的一部分。同時,當前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只是發達國家的1/3、1/4甚至1/5,中國不可能接受中國人只享有發達國家1/3、1/4甚至1/5權利的想法。
不過,于慶泰也表示:“中國將與國際社會一道為推動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美國總統奧巴馬本月訪華期間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指出,雙方決心根據各自國情采取重要減緩行動,并認識到兩國在促成加強世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可持續成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雙方致力于在哥本哈根會議達成最終的法律協議。
美國白宮官員25日透露,美國將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
美國是最后一個公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主要工業化國家,17%的目標也比普遍擬定的20%的目標低了3個百分點,而且這還需參議院通過。另據專家推算,美國提出的減排目標僅相當于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了4%,與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要求相距甚遠。
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上的協商同樣沒有停滯。今年10月,中國與印度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定,雙方將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伙伴關系,加強在減緩、適應和能力建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今年9月曾表示:“那些仍然對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持懷疑態度的人士需要改變看法了,中國已認識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需要為此采取行動。”
根據“巴厘路線圖”,發展中國家“發展優先”,沒有被規定具體減排目標的義務。潘家華指出,此次中國自愿提出的減排量化指標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必盡義務,但為了不失信于國際社會,中國一定會竭力爭取按時完成它。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說:“雖然實現上述行動目標特別是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但是中國實現上述目標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
編輯:馬原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