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愛心常有,青春也會眷顧。56歲的川黔鐵路殘疾青年家禽養殖公司經理許有維,看起來比實際年齡確實要年輕得多,似乎活生生地證明了這一點。
1989年,按照《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周年工作綱要》,貴州遵義鐵路地區著力解決殘疾青年和待業青年就業壓力。聽聞這一訊息,原遵義電務段職工許有維主動請纓,帶領5名殘疾青年,掛牌成立了“川黔鐵路殘疾青年家禽養殖公司”。
“年紀輕輕就殘了,我不忍心看見他們沒有工作,活得艱難。”許有維的創業初衷源自久藏心底的于心不忍。
回憶當年充滿艱辛和痛苦的創業經歷,許有維說:“殘疾人不能干重活,想來想去還是養殖業比較合適。”川黔鐵路殘疾青年家禽養殖公司最初就是幾個棚子搭建起來的簡易養殖場。
許有維養起了鴨子,把公司視為5名殘疾人自食其力的希望。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養殖業是一項投入多、收益慢的行當。許有維拿出1萬多元錢購買食料,并每月發給職工30元工資。
“起初,公司運轉很難。他也沒多少錢,幾次三番找親戚朋友借錢。后來,借錢變得越來越難。”已在公司工作近20年、現已是公司副經理的殘疾人胡奎談起當年的創業之路感慨萬千。
第一批鴨子死了一半,收益比預計得要差得多,但公司總算步入正常軌道。許有維從這一過程中意識到公司必須拓展養殖品種,不然經受不起任何風雨。
盡管資金短缺,他還是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他想方設法繼續籌措資金,從養鴨發展到養魚,又從養魚拓展到加工、計量、保管、裝卸等項目,公司運轉從舉步維艱到正常運營,再到收益常態化,不但能每月按時給職工發放基本工資,還有了一定積余,而且還吸納一些身體健全的職工加盟這項殘疾人事業。
20世紀90年代,礦產品加工分選在工業生產上的需求量不斷加大。看準這個商機,他再次自籌資金擴大公司經營范圍,經營礦產品購銷,并把加工、計量、保管、裝卸融為一體。
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先后又安置36名殘疾人就業。公司職工收入也得到了較大改善,人均月收入從30元提高到900元,并辦有社會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
“其實,殘疾人更渴望融入社會,實現人生價值。但是,身體殘疾使得他們比普通人更敏感,心靈更加脆弱。”許有維除了負擔著企業的運營,把更多心思用在如何安撫殘疾職工情緒上,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真正樹立自信。
他對殘疾職工不批評多鼓勵,常給殘疾職工說:“前進不一定成功,后退必然失敗。只要努力去做,必定會有進步。”
33歲的肢體殘疾人雷宜斌,1996年到公司工作,一度因為缺乏自信,工作積極性不高。許有維與他耐心交談,打消了他的顧慮,解開了他的心結。現在,他擔任公司辦公室主任職務,事無巨細,認真負責,使得辦公室工作有條不紊、高效運轉,受到公司上下一致好評。
“是他給了我如今的生活,給了我有價值的人生。公司里的職工都很感激他。”胡奎從1989年高中畢業后就同許有維一起創建公司。2005年,他在遵義市中心區購買了1套100余平方米的商品房,一家三口日子過得美滿幸福。
大愛無痕,福澤路人。多年來,許有維還一直堅持組織公司職工為當地的殘疾人、受災和貧困群眾捐款數萬元,幫助72名殘疾困難戶解決了生活困難。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20多年來,他先后獲得鐵道部“火車頭”獎章、成都鐵路局“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遵義市殘工委分別授予他和公司“先進個人”和“安排殘疾人就業先進集體”稱號。2009年,許有維還榮獲“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這也是全路唯一獲此殊榮的代表。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記者 黃志凌 成都鐵路局黨委宣傳部夏永靜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