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消費,被譽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也一直是這三駕馬車中力量最弱的一個。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之后,這一狀況或許可望得到改變。中國冀望提振消費,以此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性。此間分析人士認為,在政策鼓勵下,中國的消費明年有望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加大,但領跑全年的經濟增長,難度仍然不小。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消費”被提到重要地位。會議指出“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托,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幷強調“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
“從去年宏觀調控提出擴大內需,到今年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的提法,顯示出決策層更加強調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流通與消費室主任陳新年表示。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一年來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貨幣及財政政策尤其是政府投資的推動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但經濟自身增長的內生動力不強,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經濟界人士認為,只有切實提振消費、擴大內需,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才有堅實的基礎。
去年以來,中國連續推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包括汽車、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汽車燃油稅調整等,這些措施取得了積極效果。
統計顯示,在擴大消費“一攬子”政策作用下,中國的內需消費市場率先擺脫危機困擾,從2009年2月份達到階段性低點之后,二季度持續走穩,三季度逐月加快。10月份,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718億元,同比增長16.2%,創下年內新高。在扣除價格因素后,社會消費的實際增速也已接近金融危機之前的高點。業內人士預計,2009年全年消費的實際增速將創歷史新高。
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的回暖、就業前景和市場預期的樂觀,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也在穩步回升。根據尼爾森第三季度的調查報告顯示,三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比二季度進一步提升,從95上升到101,幷成為2007年中以來的最高水平。
渤海證券商業分析師陳慧認為,隨著中國未來醫療改革的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消費未來持續增長還是值得期待的。
分析人士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了刺激消費的政策和措施,這使中國明年的消費總體上可望繼續增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會有所增加,但要領跑經濟,難度依然很大。
中國《西部經濟藍皮書》主編、西北大學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姚慧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居民的收入增長一直跟不上經濟的增長速度,現在居民的工資總額、人均收入、人均GDP等仍比較低,雖然受中國一枝獨秀的經濟增長的鼓勵,消費支出有所增加,但銀行對老百姓“惜貸”與百姓節儉消費的總體趨勢難以迅速改變,這也是中國消費總體上短時間內難以有較高增長、難以擔當引領經濟增長主力軍的主要制約因素。
姚慧琴認為,對于中國來說,西部是拉動需求的一個重要動力,是未來消費最具潛力的地區。西部在收入底數低的情況下,多年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消費階段上看,相對于東部,西部屬于消費的中低階段。2006年以來,中國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大都領先于全國,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和消費潛力,政府若在政策上予以適當傾斜和引導,西部消費將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來源:新華網(記者 王悅欣 馮國)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