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重慶工商大學原副校長廖元和談成渝經濟區發展
中國日報網消息:川渝兩省市是西部經濟基礎最好、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當前,西部地區正迎來全面開發開放的新階段,新的機遇,新的起點,需要我們以更寬的視野和更大的舉措,在更深的層次和更高的水平上加強川渝經濟交流合作。成渝經濟區在西部大開發中地位如何,是否具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要條件,未來成渝經濟區向何處發展?日前,記者就一系列問題專訪了重慶工商大學原副校長廖元和。
西部發展為何遲緩
認識不到位、地方利益部門利益難協調,工業化和城鎮化脫節,阻礙了西部快速發展。未來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應該是一條新路———東中西協調基礎上有重點的發展。
記者:成渝經濟區提出很多年了,但一直進展不大。為什么?
廖元和:成渝經濟區是2003年提出的,確實進展比較遲緩,這是事實。但與此相聯系的,還有一個提法比成渝經濟區提出得更早,進展同樣遲緩。那就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后,確定了西部大開發的三個重點開發地帶,即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南貴昆經濟區。但同樣,也沒取得實際預想的效果。這首先是認識方面的問題。主流經濟學家更關注東部。其次也有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影響。
記者:你怎么看待西部大開發重點發展地帶和成渝經濟區未來發展?
廖元和:無論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也好,還是成渝經濟區也好,要把它放到中國經濟的一個大格局中去考慮。我們現在的工業布局極不均衡,2008年東部集中了工業增加值的75%,中部占14%,西部僅為11%,工業布局高度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但未來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三農問題,是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城市化進程,這是個普遍性任務,而城市化進程的全面推進和工業化布局的高度集中產生了一個矛盾,也就是說,現行的區域政策和未來的基本任務產生了矛盾。
記者:中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慢影響了發展速度?
廖元和:城市化和工業化從來都是現代化進程的兩個方面。離開工業化,我們的城市化就沒法推進。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途徑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但因為工業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區,必然造成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緩慢。這就造成了中西部發展只能依靠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同時也造成了上千萬民工到東部去打工,因為中西部地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沒有能力就地吸收這些人就業。
記者:中西部地區要改變這種情況,只有走發展之路。
廖元和:未來中國發展,尤其是西部發展,不能走改革開放前的均衡發展的老路,但也不能堅持后來非均衡發展的窄路,未來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應該是一條新路,應該有重點發展,但又不是現在高度偏居東部地區,而是東中西三大地帶協調基礎上有重點的發展。在這個區域經濟的新格局下,中西部地區應該出現像長三角、珠三角那樣的增長極,只有出現這樣的增長極,才能夠帶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同時形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格局。
成渝經濟區能否成為第四極
增長極應該是先進城市的集合。成渝經濟區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區域,是正在成長的經濟區,完全有條件將其培育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記者:在首屆川渝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你就提出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的概念,為什么會提出這一想法?
廖元和:盡管從2000年初起中央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目前雖然取得很多成績,但預期的大規模產業區域轉移并沒有發生。由此可見,如何強化增長極的擴散效應,縮小地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已成為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記者:在西部地區,你認為有可能出現中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嗎?
廖元和:決定中國經濟第四極的依據是什么?它不是取決于各個地區自身的要求和愿望,而是取決于它們在未來的發展中,對中國全局的影響,對全國的作用。全國戰略的需要和地區自身的實力與條件是基本的依據。
記者:成渝經濟區有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條件嗎?
廖元和:中國未來面臨三個考驗,一是資源約束。而長江上游地區是水能、天然氣等能源儲存最豐富的地區,最有發展潛力。二是中國現在所面臨的,是如何緩解貧富差距。而最大的差距,就表現在東西部差距,城鄉差距,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差距,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的差距,人與自然發展的差距。成渝是農民工輸出最多的地區,在這一地區形成新的增長極,有利于為城鄉統籌發展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解決這幾個方面的差距問題。三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需要在西部培育一個增長極。成渝地區是大陸戰略和海洋戰略的交匯地區,這個地方出現經濟增長極,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記者:有專家提出了西三角的概念,你認為成渝地區和西三角,哪個更有條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廖元和:增長極應該是先進城市的集合。我歷來主張把成渝經濟區打造成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因為,西三角有秦巴山地、三峽庫區,經濟發展不一。西三角可能形成一個重點開發區,把它看成一個增長極在理論上現在難以成立。其實,推動成渝經濟區的建設與打造“西三角”并不矛盾。
如何破除孤島效應
未來最為重要的就是暢通成渝,打通外界大通道,不能讓成渝經濟區成為一個孤島,不能游離于中國主流經濟區范圍之外。當務之急,就是向東融合,融入主流經濟圈。
記者:成渝經濟區要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發展,當前面臨最大問題是什么?
廖元和:成渝經濟區最大的問題在于自身,它的優點和缺點都比較突出。優點是這一區域一億多人口,30多個城市,資源豐富,要素齊全。弱點也很明顯,即外部通道少,不方便。四川與西北相連,只靠寶成線,一遇地質災害,寶成線就會切斷。重慶毗鄰湖南、武漢,可與長江中游聯系,重慶鐵路要繞道襄樊到武漢、南邊鐵路要繞貴陽到上海,我們缺乏成渝經濟區和長江中下游的聯系通道。所以,當前最重要的是,不能讓成渝經濟區成為一個孤島。
記者:當前,四川正在著力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重慶也應該加大與外界的通道建設。
廖元和:我主張再修幾條路:一是打通陜西紫陽縣到達州羅江的高速公路,這樣,成都會多一條路,重慶也可以直接到西安了。二是連接四川合江與貴州赤水、習水,這樣不僅增強了四川北上南下的交通能力,四川到遵義、到重慶,就形成一個環路,廣安、遵義、重慶、儀隴的紅色旅游帶可以搞起來。三是重慶萬州到鄭州的鐵路要修通,這樣,四川到中原也很近了;四是重慶經四川瀘州到昆明的快速鐵路,五是重慶和西安之間的城際鐵路。總之,成渝經濟區要形成四通八達的對外交通網絡,使成渝地區更密切,融入主流經濟區。
記者:也就是說,成渝兩地不僅要加強合作,更要聯手沖出孤島?
廖元和:目前,川渝合作已經進入了政府推動、民間主動的良性軌道,川渝間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合作的。比如,重慶四川完全可以聯合打造農副產品市場,成為沿海和西北地區的綠色農產品基地。產業布局上,可以共同爭取中央把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布局在成渝,爭取外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納入中央政府規劃。在城鄉統籌方面,可聯合申請就業補償政策。但除了內部合作,加快一體化進程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統一認識,成渝經濟區要做強,發展戰略應該向東,向東融合,聯成一片,成渝經濟區就會有前途。必須打通南下北上大通道,破除孤島效應,融入中國主流經濟圈,只有這樣,成渝經濟區才有希望,才能成為經濟增長第四極。
記者手記
事情總不能等到看法改變了再來做
“我是四川的兒子,重慶的女婿。”一句話,拉近了記者與采訪者的距離。兩個小時的采訪是愉快的,也讓記者看到了一個講真話求實效的專家形象。
其實,采訪廖元和校長,不是因為他是四川人,是因為他是重慶市區域經濟學學術帶頭人,20幾年來,不管是在社科院當副院長、還是做《改革》雜志的主編、重慶工商大學的副校長,他一直致力于理論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研究,且收獲頗豐。
家在四川廣元,學習工作生活在重慶,對于川渝兩地來說,廖元和可謂了如指掌。也正因為如此,他為川渝兩地的發展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近幾年來,更是專注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一直為將成渝經濟區打造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鼓與呼。
“巴山蜀水,自古一家。”廖元和坦言,出于樸素的鄉土感情,兩地都有一種思潮,爭誰的排名在前,爭誰的利益多少,但如果從大局出發考慮,不管是重慶人,還是四川人,首先都是中國人,只能從國家利益來看。“改變某些認識問題,是需要時間的,但事情總不能都等到看法改變了再來做。我們千萬不能做慕虛名而處實禍的事情啊。”
已近耳順之年的廖元和,更加懂得順應自然、順應客觀、順應規律。作為一個學者,他認為,“你的思想應該是獨立的,應該是超前的,你的觀點主張應該可以啟發民眾,給官員帶來一些啟迪。”
“學者就應永遠站在時代前列,把握時代脈搏。”廖元和說。
專家簡介
廖元和,四川廣元人,現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工商大學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長江上游研究中心副主任。20多年來一直從事理論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研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中日和中加國際合作課題30多個。其主要代表作有《公有產權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相互關系》、《中國西部工業化進程研究》、《日本關西地區與長江中上游的經濟合作》(英文版)等。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