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橄欖壩的傣族園,游客可以領略傣族文化,感受傣族潑水節,觀賞傣族織錦、慢輪制陶、傣首飾加工、榨糖等民族手工藝制作活動。而鮮為人知的是,村民們住傣樓、穿傣裝、過傣節、制作傣族傳統工藝品,都可以領“工資”。
全國首創“公司加農戶”發展模式的旅游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從建園至今已走過10年歷程。西雙版納傣族園總經理范文武說,村民世代居住的干欄式竹樓建筑群落,自然生態環境、百年古木、田園風光以及村民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佛教文化,一草一木,都是景區的亮點。今年園區又開發出了傣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目的就是向世界展示一個保存完好的傣族文化博物館,而這個博物館是活的。
據介紹,傣族園所轄5個村寨,即曼將、曼春滿、曼乍、曼嘎、曼聽,在歷史上是土司和貴族的直轄領地,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各種傣族文化和習俗保存較好,并代表了整個傣族發展的一個縮影。
傣族園內現有村民338戶1458人。從2005年開始,村民旅游人均收入首次超過了5000元,戶均收入超過2萬元。而住干欄式建筑的140戶村民,每戶都一直享受傣族園景區發放的每年4000元補助。
范文武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最關鍵的是人的保護。傣族園的發展離不開村民的支持和幫助,只有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保護的工作才能繼續下去。
按照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思路,傣族園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租金一年一付,不買斷。這樣使村民與公司之間保持長期的利益關系,關心和支持公司的發展。公司462名員工中,70%以上是招用村寨村民,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勞動就業,使村民由農民變成了工人,每月增加了工資收入。公司還無償為村民提供果苗,傳授專業技術,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建設水果示范基地;一方面使村民庭院經濟成為景區的一道風景線,一方面又可使村民種植的水果在市場銷售中獲利。
“每天在傣族園里轉悠轉悠,打掃一下衛生,一個月可以有460元的收入,家里的活也不耽誤。”來自曼乍村的37歲的玉丙說。
近兩年來,五個村寨還各有側重地開展織錦、傣首飾加工、制陶、榨糖等民族手工藝制作活動,開發旅游紀念品,既增加了景區的游覽項目,又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廣泛參與的大規模的趕擺、放高升等活動,讓傣族的傳統節日活動成為景區的重要活動內容。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很多傣族群眾面臨是居住傳統建筑還是現代化樓房的選擇的時候,傣族園內同樣有大約20%的村民想住現代樓房。
23歲的傣族女孩玉兒囡在一家傣味餐館打工,她說:“版納這么熱,我們也想吹空調,但竹樓到處漏風,明顯吹不了空調。另外,現在還和父母睡大通鋪的話,有點不好意思了。”
為了保持原生的村落面貌,在滿足游客欣賞和體驗民族文化需要的同時,滿足部分村民追求現代化生活的需求,傣族園公司預計3至5年內在景區以外,征地500畝,建造傣家住宅新區,小區的整體設計以綠色為基調,建成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小區。
范文武說,傣族的宗教、民族文化、生活習俗、干欄式建筑特征等是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傣族傳統文化的標志之一。而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文化的載體即人的需求。
來源: 新華社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