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造化天道 滌蕩塵世心靈——為“七彩云南保護行動計劃”實施3周年而作
作者 云南省省長 秦光榮
偶恙小歇。于綠樹碧水間,聽晨昏鳥鳴,嘆碧空蒼狗。秋風徐來,樹葉噗噗,小園信步,溪水潺潺。觸景生情,更悟造化之美妙,痛感人與自然之相殘。循環往復,夫何安哉?!思我三迤大地,得天地之眷顧,萬眾之珍惜,仍保藍天如洗,青山如碧。全省人民自當戮力同心,堅行七彩云南保護行動,構天人和諧發展之關系,促高原永葆青春與活力。是為題記。
自人類在地球蠻荒的原野誕生,自然的演化就烙上了人類活動的印記。原始文明,先民對大自然頂禮膜拜,人類屈服于宇宙的神奇威力。農業文明,隨著智力的發育和對宇宙認知的增加,人類在敬畏自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進入工業文明,人定勝天的驕傲心態侵蝕了人們的神經,人類開始無窮無盡地向自然索取資源,肆無忌憚地向大地傾倒垃圾。人類違背自然的行為,使大自然一次次遭受劇烈的創傷,也一次次向人類實施無情的報復。事實告訴我們,人類需要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黨的十七大審時度勢,做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決策,飽含著尊重自然、謀求和諧的新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給人與自然關系的更加和諧帶來了新的曙光和希望。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七彩云南保護行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重新定義人與自然之關系,促使人與自然共融共通,互謙互讓,實現良性循環。我感到,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關系,要特別注重4方面:
了解自然
與大自然的廣博精妙相比,人的認知還很膚淺。在漫長的歲月中,人類不斷繁衍生息,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然的認識和探索。人從何而來?周圍的世界是什么樣的?過去發生了什么?未來會怎么樣?在不斷了解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取得了巨大進步和發展。從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造人神話傳說發展到了實現人類登月、宇宙飛船探索火星的夢想。我們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出數不勝數的巨大成就,過上了越來越舒適的生活。但同時,生態失衡、資源破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困擾人類發展的一大難題。我們不得不感嘆,對于神奇的大自然,我們有多少了解呢?我們的認知是否接近自然界的真實內核,吻合自然規律呢?
大自然孕育了人類。根據達爾文的理論,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是宇宙演化和生命進化的成果。約在1000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從他們的共同祖先分離,一支發展為現今的黑猩猩,另一支經猿人階段發展成現代人類。因此,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也不可能有人類社會。人類同大自然中其他植物、動物、非生命形式一樣,都存在于大自然這個共同體之中。大自然是由復雜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環境組成的一個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對穩定的完整的系統。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并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自然不依存于人類,然而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于自然。因此,不論生產力有多么發達,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有多高,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永遠不可能超越大自然而獨立存在,更不必說是發展。
大自然哺育了人類。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總結出了“食禽獸之肉、采樹木之實”、“構木為巢”、“刳木為舟”等辦法。古如此,今也如此。即使在工業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棉制品、金屬制品、玻璃制品、石油制品,無一不是從自然中獲得信息、資源、能源,繼而進行轉換制造而成的。
一旦大自然停止了原料的供給,我們將會徹底失去生存條件。大自然并不能為我們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石油、煤炭、天然氣及其他礦產資源的儲量都是有限的,隨著人類的消耗而越來越少。按照目前全世界對石化能源的消耗速度,石油僅可供人類再使用45至50年,天然氣50至60年,煤炭200年左右。地球可供陸地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地球總水量的千分之三。我省雖然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但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也仍然面臨著資源緊缺的問題和環境生態的壓力。
大自然教化了人類。在博大精深的大自然面前,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絲毫不值得驕傲。論歷史,據推測,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年齡大約為50億年,原始生命的出現約在30億年前,而我們人類的祖先類人猿則出現于約1000萬年前,直到約100萬年以前,才誕生了人類,因此,相比之下,人類只是在大自然母親關懷下姍姍學步的稚嫩孩童;論構成,大自然是包含宇宙、天地、環境與所有生物在內的一個復雜完整的系統,而人類只是大自然千千萬萬物種之中的一個。自然是人類智慧的母親,大自然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進化過程,更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馬克思說過:“科學只有從自然界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自古以來,我們的許多發明都源于師法自然。我們從火災中學會取火;從渾然天成的巢穴中發展了建筑科學,建立起了現代化的大都市;魯班被長著鋸齒的野草劃破,從而發明了鋸子;先民在長期的狩獵、采集和農業生產中,逐漸掌握了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制訂出了天文歷法。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現代的仿生學、紅外線感應器以及在軍事上運用的人造“自然武器”,都是借鑒了自然界中聰明的想法,廣袤大自然所蘊含的智慧正在成為人類最尖端技術的靈感源泉。即使在高度發達的文明之中,自然仍然對于人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支撐或制約作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