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記者從宜賓縣勞務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今年來,四川宜賓縣緊緊抓住勞務開發暨農民工工作這條主線,積極開展“訂單勞務”、“陽光工程”、“品牌勞務”和新型農民技術培訓,努力提高農民工擇業競爭能力,積極開拓勞務市場,拓寬農民工就業空間。截至11月底,轉移和輸出 26.36萬人,勞務收入達18.31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2037元。
建立健全了以高場職業中學、柳嘉職業中學、縣就業訓練中心、布谷鳥制衣廠等省市縣培訓基地為龍頭,以鄉鎮農村勞動力培訓學校為骨干,以重點企業及民間培訓機構為基礎的農民工勞務培訓網絡體系,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訂單培訓和創業培訓。大力推廣政府買單、學校接單、企業訂單“三單”模式和“員工制”輸出模式,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轉移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民務工收入水平。此外,該縣還組織培訓機構到鄉鎮開展電動縫紉工、農機維修工、鋼筋工等工種培訓,把課堂搬到農民工“家門口”。截止11月底,全縣培訓農民工3.14萬人次。
堅持以創業促就業、以創業促發展、以創業促和諧的思路,在鼓勵轉移輸出就業的同時,鼓勵已經積累了一定資本、有管理經驗、有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的農民工回鄉開展規模種植、養殖,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高場鎮證明村返鄉農民工朱自軍在當地黨委政府幫助下,辦起了兔欄1200個、年出欄2萬多只的肉兔養殖場,從一個打工仔變成了養殖專業戶,走上了返鄉創業之路。高場鎮陳和平從浙江返鄉后,在該鎮黨委政府的協調下,投資50萬元建起了木材加工廠和水泥預制板廠,解決了當地34名農民的就業問題。今年,該縣像朱自軍、陳和平一樣回鄉創業農民工324人,創辦企業122個,總產值達1.42億元。
完善司法、公安、勞動保障等部門協同工作的全方位維權救助網絡,并落實律師提供24小時服務,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截止11月底,全縣處理維權糾紛112件,挽回損失323.2萬元。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王巍 宜賓縣委宣傳部 陽明)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