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和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聯合完成的“2009廣東職業教育學校競爭力評估”課題成果27日正式公布。該報告指出,在當前金融危機條件下,職業教育成為廣東省“雙轉移”戰略中的重要環節。
2008年,廣東省職業院校共培養中高級技能型人才超過50萬人,其中70%的職業院校畢業生來自欠發達地區,80%輸送到珠三角地區第二、三產業,有力地推動了勞動力轉移,為廣東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
該報告公布,2009年,廣東白云學院位列廣東民辦高校競爭力排名第一,廣東省輕工職業技術學校、惠州商業學校并列廣東中職院校競爭力第一,廣東省高級技工學校、廣州白云工商高級技工學校并列技工學校競爭力榜首。
通過2008、2009兩年技工學校競爭力排名比較可以看出,廣東省技工學校競爭力總體態勢表現比較平穩,今年僅有2家學校落榜。省高級技工學校、白云工商技工學校、廣東省輕工業高級技工學校和深圳高級技工學校連續兩年位列前三甲,競爭優勢明顯。從區域來看,廣州共有7家學校,占有明顯優勢。其次是韶關,有3家學校上榜,其中廣東省嶺南工商第一高級技工學校排名第2,韶關技工院校競爭力的快速提升,顯示出了粵北職業教育市場的巨大潛力。
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馮勝平副主任介紹,職業教育競爭力的評估不僅僅只考慮學校規模,基礎建設等硬件設施,更關注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力量,就業率以及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等指標。
馮盛平表示,在當前金融危機條件下,職業教育成為廣東省“雙轉移”戰略中的重要環節。產業轉移的核心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而勞動力轉移的核心是提高國民教育的水平和人力資源的水平,實現從人力資源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的轉變。職業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業人才的任務。“雙轉移”戰略的提出,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匹配、與人力資源配置相適應,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滿足廣東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實現勞動者的充分就業。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我省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穩步提高、基礎建設投入加大、發展方向逐步明確,職業培訓成效突出,為進一步構建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雙轉移”戰略的關鍵在于提高勞動力素質,而推動產業轉移到廣東北部山區腹地和東西兩翼地區,勞動力轉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些都離不開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據初步統計,廣東省珠三角中職學校和省屬中職學校2008年共招收了8萬名欠發達地區的學生,比2007年增加了3萬人,增幅達60%。全省教育部門有410所中等職業學校承擔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任務,共培訓50多萬人,并轉移就業。
通過對勞動力的培訓,進一步拓寬了欠發達地區農民的就業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 2008年廣東省各地共組織培訓勞動力58.5萬人,轉移就業106.4萬人,同比分別增長51.6%、18.2%。2009年前四個月,廣東省培訓農村勞動力16.1萬人,轉移就業39.6萬人,其中相對欠發達的東西北地區組織培訓13.9萬人、轉移就業35.1萬人,分別占全省總量的86.1%和88.6%。這種大規模的培訓、轉移為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發展后勁提供了支持。
來自廣東省勞動保障廳的數據顯示,“雙轉移”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提高了就業質量,培訓轉移后的工資水平比未受訓的農民普遍提高20%-30%。
來源: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記者 邱銓林)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