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12月,農業大省河南誕生了本省第一個“雙千億”企業--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雙雙突破千億元的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在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的情況下,這個新興的工業大省涌現出“雙千億”企業,意味著河南省近幾年來在工業戰線上“握手成拳”的戰略調整已經初顯成效。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河南省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五,2009年GDP預計突破2萬億元,但工業大而不強的局面始終未能有大的改觀,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不高、競爭力不強等是背后的主要原因,而這也成為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的重要原因。
2008年12月,正是金融危機對河南經濟影響最為嚴重的時候。5日,在河南省的兩大支柱產業煤炭、化工產業,7家行業重點企業整合成為中國平煤神馬能源化工集團和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兩大企業集團,這也是河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企戰略重組,在優勢行業握手成拳,實現做大做強。
可以想見的是,這次重組的難度重重。記者了解到,這次重組涉及的7家企業,均是在河南省和同行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企業,其中有3家中國500強企業,有我國最大的尼龍化工生產企業,有亞洲最大的煤制氣企業,還有2家也是位居中國煤炭企業100強前40名的企業。一位參與整合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由5家國有企業參與整合的河南煤化集團,當時光廳級干部就有80多人,沒有大決心、大氣魄,根本無法完成整合,更不要說形成優勢競爭力了。”
在2004年,河南率先在全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炭資源整合,整合過后,全省九成以上煤炭資源集中到了七家骨干企業,產業集中度大幅提升,但在新的形勢下又出現了不適應。據河南省國資委介紹,產業集中度依然偏低、資源配置分散、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尤其突出,導致出現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等問題,甚至可能在新一輪行業整合中失去話語權。只有進一步整合,才能真正形成戰略支撐產業,實現資源整合、優化布局和產業銜接。
在危機中完成重組,在危機中實現跨越發展,一年后,這兩大企業集團雙雙步入中國企業五百強前100名,使得河南煤炭和化工產業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其中,河南煤化集團躋身中國企業500強68位,資產總額從重組之初的700多億元快速上升到突破千億元,銷售收入增幅超過30%。原來處在嚴重虧損狀態下的幾家企業成功“抱團取暖”過冬,產品結構調整升級的項目也得以實施。
大規模的戰略重組,成為河南省應對金融危機和打造戰略支撐產業的重要舉措。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喻新安說,金融危機對河南經濟的影響呈現“來得晚、走得遲、影響深”的特點,同時經濟增長的內生自主回升力量尚顯不足。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條是大型企業、特大型企業少,產業的集中度低,市場掌控能力、應變能力、抵御風險的能力都比較弱。對于河南經濟的調結構促轉型,必須實施大企業集團發展戰略。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河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河南省省長郭庚茂說:“金融危機的沖擊也使我們對形勢的判斷更加清醒,對省情特別是發展前進中存在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他說,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在危機中凸顯。這既是河南受危機沖擊影響較大的主要癥結,也是付出巨大努力而發展成效仍不先進的關鍵所在。即使沒有危機影響,我們傳統的增長方式也難以為繼,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雙千億”企業的誕生,也是河南省深化經濟結構調整的新開始。記者了解到,在煤炭、有色等支柱產業,河南還將繼續推進骨干企業的戰略重組;另一方面,對現有的600多家小煤礦再次進行兼并重組,使產業集中度和規模繼續提升。
“調整結構”成為今年河南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做出了著力壯大戰略支撐產業、積極培育戰略先導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部署。其中,推進產業集聚發展,成為河南推進結構調整的另一個重挙。河南對全省原有的300多個產業集聚區進行了大幅整合,只保留170多個,這將成為河南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支點。為此,河南出臺了包括土地、稅收、環保等25條優惠措施予以鼓勵扶持。
河南省發改委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產業的集聚發展,是要解決地區間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明顯同質化的問題,是解決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產業層次低的重要突破口,同時重點也是要把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梁鵬)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