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廣東省中山市實施“積分制”入戶、入學的嘗試,標志著外來工聚集地珠三角地區在外來務工人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外來工的“城市夢”不再遙遠。
“全市外來務工人員,你們想入讀公辦學校、入戶中山嗎?請參與積分。”
1月12日,廣東省中山市《流動人口積分制管理辦法》正式啟動,全面接受全市122萬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入戶、入學申請。他們將根據自己的“積分”,角逐上千個入戶指標和數量可觀的子女免費義務教育指標。
積分指標體系向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傾斜
該《辦法》啟動前,中山已進行了3年外來務工人員入戶的探索。截至目前,已有102人辦妥了入戶中山的手續,他們都是歷屆“百佳外來務工人員”。
中山浩哲制衣有限公司服裝設計師劉亮就是其中一員,他說,“腦海里持續了8年之久的漂泊感一掃而空。”
中山市流動人員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陳順葆介紹說,從2007年起,中山市就開始了“外來工入戶中山”的探索,當時是試驗以評選“百佳外來務工人員”方式探討外來工入戶中山的可行性,被評為“百佳”的外來務工人員可選擇自愿加入中山戶籍。劉亮因獲得“廣東省十大服裝設計師稱號”而獲得“百佳”殊榮,取得入戶中山資格。
中山市流管辦主任陳惠超表示,中山本次實施的“積分制”入戶政策,起源之一就是“百佳外來務工人員”評選,“積分制”實施以后,入戶不再僅僅局限在對優秀外來工的獎勵,而旨在建立一個公平的戶口機制,中山以后每年將按照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以積分排名的方式為外來流動人員安排一定數量的入戶指標,并逐步實現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該《辦法》整個指標體系向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傾斜,讓不少外來工有些失望,認為自己積一輩子也難有高分。
對此,陳順葆說,一切都事在人為。比如,得不到大專的55分基礎分,完全可以進修大專取得40分積分;無法獲得市級獎勵加分,則可做義工甚至義務獻血獲得加分。而且,隨著中山經濟與社會實力的增強,解決外來工入戶、入學的能力也會增強,并將逐步開放醫療及其它多項保障和社會福利,但一切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父母積分不夠入戶,可首先考慮子女入學
在中山火炬開發區第一小學,記者遇到趙光輝、孫敏、范賢燕三位外來工家長,自己的小孩能夠在中山取得省一級小學免費義務教育資格,三位家長感到格外興奮。
趙光輝告訴記者,他曾經為小孩上學問題費盡苦心,一般的民辦學校他們不放心,“貴族學校”學費又太貴。最后幼兒園的老師告訴他,可以申請“積分制”免費入學。趙光輝將信將疑地遞交了申請表,竟然申請到了火炬開發區第一小學。
從2007年開始,中山市先后在小欖鎮、火炬開發區、東升鎮三個鎮區開展流動人員子女憑積分入讀公辦學校試點。目前,三鎮已有4781名流動人員子女通過積分入讀公辦中小學。
在中山火炬開發區第一小學,一年級全部279名學生中,享受“積分制”免費義務教育的外來工子女就有70多名。在小欖鎮、火炬開發區、東升鎮三鎮帶動下,中山全市10個鎮嘗試著不同形式的“積分制”入學;而從今年開始,“積分制”入學將覆蓋中山所有的鎮區。
陳順葆說,與“積分制”解決入戶問題相比,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更令外來工父母們揪心,也更為迫切。對于“積分”不夠入戶的外來工家庭,中山將首先考慮他們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
“依次輪候”,與廣東省居住證制度不沖突
目前廣東省正在實行“居住證”制度,明確了外來工持“居住證”可實現“5年入學、7年入戶”的目標。中山實行的“積分制”與廣東“居住證”制度會否存在沖突或銜接問題?
“居住證和積分制之間沒有任何矛盾,前者是證明個人的一些居住信息,后者則是對有限的社會資源進行合理分配。”中山市副市長譚培安說,目前所有在中山的外來務工人員都要求入戶中山、子女入讀中山的學校,中山的確滿足不了,而廣東省規定,居住證持有者享受的權利將采取“依次輪候”的辦法,由各市地方政府決定。“積分制恰恰是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解決了有限公共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
陳順葆說,采用“積分制”,對許多中山急需的外來務工者,入戶其實不需要7年;但對一些如有違法記錄、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外來工,住滿14年想入戶都很難。
當地希望相關補貼隨人走,以解財政壓力
入學、入戶給地方財政帶來不小壓力。陳順葆介紹,每增加一個外來工入戶,中山市公共財政每年將多支出1萬元,用于新入戶者的社保保障、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相關開支,這還不包括城市容量增加后城市各項基礎設施的投入。
中山火炬開發區第一小學校長周錦連估算,一個學生到開發區一小這類省一級學校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市鎮兩級政府的直接投入每年不低于6000元,這包括校舍、設備、器材、老師工資等一系列投入。現在在中山就讀、借讀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總數是16萬,如果要全部解決,政府每年將增加投入約10億元。
陳順葆表示,中山推行“積分制”入戶、入學,還需中央和省一級政府的支持和政策配套。如外來工子女在戶籍地原本享有中央財政補貼的“免費義務教育”,但現在他們在中山接受了免費義務教育,所有的費用都是中山當地承擔,中央財政的補貼到不了中山。如果國家能夠發行“教育券”,或采用其它方式,實現中央財政補貼隨人走,將對中山逐步解決所有外來工子女免費義務教育問題起到推動作用。
來源:人民網(記者 李剛)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