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日前,湖南湘雅二醫院血管外科采用國際最先進的“煙囪”技術,半天之內成功救治兩名復雜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患者,此術式在我國南部地區尚是首次采用,其中利用“煙囪”技術治療馬凡綜合征、妊高癥并急性胸腹主動脈夾層的危重患者,為世界首例。目前兩名患者恢復良好,即將康復出院。
孔某是一名28歲的馬凡綜合癥患者,懷孕期間并發嚴重妊高癥,產后一周突發胸背疼痛,CTA確診主動脈夾層,并有肺部感染征象、子宮腔內積血,造影顯示假腔巨大,真腔幾近閉塞,夾層破口位于左鎖骨下動脈起始部,且左鎖骨下動脈與左頸總動脈開口相距僅0.5cm。金某是一名71歲的高血壓病患者,因突發胸背痛2天、院前診斷主動脈夾層、胸腔積液、肺部感染,患者營養情況很差,造影顯示夾層第一破口位于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之間,真腔被巨大的假腔壓成線狀。這兩名患者由于破口位于主動脈弓部,覆膜支架封堵夾層破口的同時將覆蓋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開口,將導致腦缺血、腦梗塞等嚴重后果,按血管外科學界原來的觀點,只能采取開胸治療或雜交手術治療,但兩名患者均因病情復雜、全身狀況差,難以經受開胸手術的創傷,因此頗為棘手。
湘雅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舒暢教授經過周密思考,組織科室人員進行充分論證,決定在以覆膜支架覆蓋主動脈夾層第一破口和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的同時,采用國際最先進的“煙囪”技術,向左頸總動脈內植入小支架,并將該小支架的近端開口精確定位于主動脈覆膜支架近段的裸支架平面,從而以該小支架確保左側頸總動脈開口不被主動脈覆膜支架壓閉,并作為專門通道轉流血液,保證左側大腦的供血。兩臺手術分別歷時約2小時,均獲成功,術后造影顯示真腔立即恢復,假腔立即消失,主動脈、無名干、左頸總動脈顯影佳,支架位置精準。目前兩名患者即將康復出院,手術的成功填補了中國南部地區技術空白,而且利用“煙囪”技術為馬凡綜合征、妊高癥并急性胸腹主動脈夾層的危重患者進行治療,為世界首例。
“煙囪”技術秉承微創理念治療破口位于主動脈弓部的復雜夾層,既處理了弓部病變,又保存了重要的動脈分支,而且還可推廣應用于腹主動脈的主要分支,是對傳統思維的挑戰和革新,必將拓展腔內微創手術的適應癥,挽救更多危重患者。但由于“煙囪”技術操作難度大、風險高,尤其對術者及其團隊的技術水平要求極高,在世界范圍內迄今只有極少量報道,我國僅有上海、北京兩地最近有個別成功的病例報道。
據悉,舒暢教授憑借豐富的腔內修復術經驗和學界較高的知名度,近年應邀前往全國百余家醫院治療大動脈疾病,迄今已應用“煙囪”技術在中西部地區成功開展該型高難度手術6例,成功率100%。
相關鏈接:煙囪技術
由于主動脈弓部三大分支動脈開口相鄰的解剖特點和供血靶器官的極端重要性,主動脈弓部病變長期被視為腔內微創修復術禁忌。而“煙囪”技術即是在向主動脈夾層真腔內釋放覆膜支架的過程中,必須封堵弓部分支動脈時,通過頸部動脈入路,在被覆蓋的分支動脈和近端主動脈之間植入圓筒狀小支架,將該小支架遠段放置在分支動脈內,近段放置在主動脈內壁與主動脈覆膜支架之間,將其與主動脈覆膜支架并排錨定,并使小支架近端超出主動脈大支架的覆膜范圍,因而使重要分支動脈得以保存。由于圓筒狀小支架自主動脈病變近端伸入分支動脈,形似煙囪,故稱為“煙囪”技術。
來源: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記者 馮志偉) 編輯:寧波 楊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