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
處于“山高皇帝遠”的“政治地理邊緣”
河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原院長王德木說,劉建國腐敗方式不是一人獨有現象,是全國眾多縣委書記的“命門”,縣委書記成了中國“財色”腐敗的重災區。
省委組織部門元旦前也介紹,自2006年河南省縣級黨委換屆以來,河南共查處貪污受賄犯罪的縣委書記22名,其中9名是在縣委書記任上被查處,13名是從縣委書記崗位上提拔或調整到其他工作崗位不到一年被查處。
放眼全國,縣委書記腐敗的新聞更是比比皆是。在安徽,僅以阜陽為中心的皖北地區,就先后有18名現任和原任縣委書記因腐敗被查處,原因多是買官賣官。
“縣委書記們容易‘出事’,那是因為他們的權力太集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王德木說。
我國著名反腐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邵道生研究員分析得更透徹:一般來說,遠離中心城市的縣一級往往是處于“山高皇帝遠”的“政治地理邊緣”,中央政策在這些地方變味走樣要比大中城市厲害一點;而且遠離中心城市的縣一級,封建文化更容易復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官場潛規則更容易流行。
有效措施
強化監督才是根本
王德木介紹,在目前領導體制下,黨內民主、黨內監督成效有限;黨外監督要么無從介入,要么不敢實施,存在“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
高度集權缺乏有效監督的后果就是縣委書記成了縣上的土皇帝,在其所轄范圍內,找不到可以制約他的力量。在這樣的體制之下,一把手的墮落會直接導致整個政治生態系統的惡化。
于是,干部們會把這個縣看作是縣委書記個人的天下,好一點的會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壞一點的就主動參與買官賣官的潛規則。
“縣委書記成了腐敗的重災區,除了加強監督制約,還要強化規章制度建設也即完善干部任免制度,讓縣委書記在任免官員中‘有章可循’。”王德木說。
為此,中組部早在2002年就開始調研縣委書記權力問題,試圖通過健全制度、強化監督,使之既有利于工作,又受到有效約束。
2008年起,國家又在中央黨校對全國縣委書記分批次進行集中培訓,“體現出中央對縣委書記這個層面前所未有的重視”。
王德木說,去年上半年,中央還專門下發《關于加強縣委書記隊伍建設的若干規定》,把加強縣委書記隊伍建設作為全國干部工作的一項戰略重點工程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