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推土機和商業開發爭奪文化遺產——專訪國家文物局長

單霽翔視察工作
中國日報網消息:作為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差不多每天都有一些歷史建筑被地產開發所吞噬。在中國近乎狂熱的城市化進程中,單霽翔堪稱頭腦最冷靜者之一。在幫助文化遺產免遭推土機和商業開發破壞方面,身為國家文物局局長的他,或許比別人做得更多。
多年來,作為做城市規劃出身的專家型官員,單霽翔的足跡遍布中國。有時候,他特意帶著傻瓜相機拍照,留下一些談話的依據;有時候,他還用他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發揮作用。
近日,單霽翔接受中國日報記者專訪,講述了爭分奪秒地保護和恢復城市標識性建筑和考古場所的故事。
可供保護的文化遺產太少
截至2009年12月底,國家文物局登錄不可移動文物近90萬處,公布了11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協助申報成功38處世界遺產。單霽翔說:“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列入保護的文化遺產數量太多,和全球人類共同的需要相比,和我們子孫后代的需要相比,可供我們選擇保護的文化遺產已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幾乎與此同時,4.5萬名文物工作者正忙碌在中國的陸地和海域,開展文物、自然遺產的普查工作。
單霽翔說,現在,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從國家有關立法和投入可以看得出。2002年,他剛到文物局工作時,每年文物保護的投入是2.5億元,去年達到了480多億。有時,就為一項文物(例如長城或者珍稀化石)保護,國家專門立法。
“但我們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他說,除了環境污染、文物盜賣等威脅之外,由于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展開,文化遺產和城市文化特色保護進入了最緊迫、最關鍵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