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云南省提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發的橋頭堡”新的三大目標,這將給昭通市的老百姓帶來哪些實惠?他們要做出哪些改變?
王敏正:從過去的大強道變成了“兩強一堡”,其中“強”說的是質量,“大”說明了一個數量概念,規模的概念。“道”改成了“堡”,過去“道”只是一個交通的道路,而堡就有了實質性的內容在里邊。這個“堡”的提出是按照總書記視察云南的時候提出的,打造云南面向東南亞的橋頭堡,你們看地圖,中國的西南面向的是什么,就是東南亞和南亞。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的深入化,東南亞南亞國家的人民也感到與迅速崛起的中國交往的迫切性,增強雙方經濟貿易往來,增強兩方文化交流,而走向這個方面云南具有特別優勢。通過過去幾年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大湄公對話交流,已經為未來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大湄公河這個機制逐步成熟。
不論是面積人口經濟,云南應該是21世紀成為世界上經濟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云南省扮演橋頭堡的作用,在祖國深度開放當中是大有作為的,這個是我初步的理解。
中國日報:云南今年提出建設綠色經濟文化強省,昭通如何執行這一目標?
王敏正:昭通市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我們一定堅持走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道路。
堅持節能減排的指標,昭通市是云南省全國節能減排全國20佳之一,現在發展旅游和白酒產業,我提出一個昭通白酒進四強的概念,茅臺、五糧液的水都是從昭通流下去的,特別是五糧液,加上一個瀘州老窖,昭通其實非常適合釀酒,所以我提出昭通白酒要進全國4強,這個是污染比較低,而經濟價值也比較高。
我們發展一些高附加值值、低消耗的非污染工業,有個服裝廠,從開始談判到大規模產出只用了三個月,這些都是高附加值,低消耗產業。我們要大力發展這些產業。
第三,要大力發展物流產業,我們發展現代物流前景巨大,進行十大物流專業市場的規劃,并且有兩個已經建成。下一步在金融方面也要取得一些突破,多引進一些外地的商業銀行,其他方面還是可以有很多作為,這些發展都是圍繞著綠色概念。
當年,英國崛起、歐洲國家崛起、美國崛起的時候世界國家都沒有提到環境這個問題,而如今,發展低碳是人類必須面臨的一個選擇,我曾經多次強調過我的觀點,這也是多少年前探索的東西。
中國日報:昭通的招商引資現狀如何?投資領域是哪些?外資比例占多大?未來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方面有什么長遠規劃?
王敏正:其實昭通不偏僻,從昆明做飛機只要35分鐘,坐車也只要3個多小時。光靠資本的原始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有外來的資金。所以在招商引資方面我用一個數字來說明一下,我們從08年就搞了2次大型招商引資活動。
一次是浙商,一次是針對浙商以外的商家,09年我們引進的外來資金達到了近90個億,比08年增長了98%,翻了一番。這個數字對昭通來說是個大數字,我們的GDP總量也就是302億,拉動GDP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300個億里邊光投資就250個億,估計今后有不斷增強的趨勢。
所以我們在對外來招商引資提出了4個最,審批事項最少。昭通現在審批事項是全國最少的只有79項,辦事效率最高,辦事成本最低,我們是按照這4個最字來建造我們招商引資政務環境,同時我們也是要讓全國各地的投資者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低要素成本優勢,土地、勞動成本、行政事業收費的低廉,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外來企業落戶昭通。
2010年我們預估增長50%,是在去年100%的基礎上再增長50%。投資領域非常寬泛:能源、城市基礎建造、加工業、旅游業等等。交通的基礎設施就投資了60億。
來源: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記者 李映青 Angelia) 編輯:肖亭 楊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