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日前,在北京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綜合專家和學者建議,北京要成為世界城市,應該在經濟、政治、國際交流和城市運行方面均具有國際影響力。
針對這一目標,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在會議期間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在成為公認的“世界城市”之前,北京有必要解決一系列現實的民生問題。他說:“民眾關心的是他們身邊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需要解決,而政府不能只有一個空洞的概念。因此,政府需要著眼于現實、民生問題的解決,讓民眾分享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成果?!?/span>
尋找差距并解決問題
吉林說,在“后奧運”時代,北京將集中解決各類相對突出和急迫的民生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了垃圾處理、交通疏堵、教育均衡,以及看病難、買房難等。
他表示:“現在針對這個目標,政府的下一步任務就是找到北京和當今世界城市的差距,了解和實現本地民生的愿望。”
2009年,北京市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元,在國內處于前列。但與此同時,包括人口、住房、交通、醫療在內的民生問題也制約著這座有近1800萬常住人口城市的快速發展。
“像許多國際城市一樣,北京的發展既解決了老問題,也會同時產生一些其他問題,而解決新問題還需要繼續發展,”吉林說。
一半以上住宅用地建保障性住房
在接受采訪中,吉林的回答句句指向民生。他說,北京市政府今年將推出一半以上的住宅用地建設保障性住房,并有效監管房地產商。
此外,對于北京每天1.8萬噸的垃圾產量,吉林表示,北京有必要先從源頭實現垃圾的減量和分類,實現資源化處理。而且,北京的民眾不應該為成熟的垃圾焚燒技術恐慌,政府將把“最終不能循環的垃圾用來焚燒”。同時,有關部門還在考慮利用遠離城區的廢舊礦山地區建立垃圾循環利用項目。
他還透露,政府原計劃在昌平區阿蘇衛建設焚燒發電廠,現在已將原投資翻倍,用20億元設垃圾循環經濟產業園,并于計劃今年開始建設,將搬遷方圓2公里內兩個村的200戶農村居民。
吉林還表示,北京不會限制本地居民購買私家車,而會繼續加速公交系統建設并計劃繼續執行機動車限行。
北京將在全球攬才
47歲的吉林從北京奧運會前開始就主抓北京市的經濟工作。而2008年的奧運會被外界看作是北京的新起點。
“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信心主要來自于國家不斷的發展和崛起,”他告訴《中國日報》記者,北京將繼續歡迎更多國際組織在京常設總部,并將在全球攬才,讓更多國際交流人才成為北京的居民。
《中國日報》此前從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獲悉,由于經濟回暖帶來的就業高峰,今年獲得來華簽證常住北京的外國人數量有望達到歷史新高。
吉林副市長說,北京在某些方面仍與公認的世界城市——如紐約、倫敦和東京——存在差距,但北京會加速趕上。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張琰 崔曉火)編譯:鮑婉嫻 編輯: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