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臨近春節的一周,金融市場顯得風平浪靜,而有關股指期貨的新規定卻在密集出臺。本周先后有《關于建立股指期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規定(試行)》、《股指期貨交易特別風險揭示》、《期貨公司執行股指期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管理規則(試行)》、《證券公司為期貨公司提供中間介紹業務協議指引》等新規出臺,再加上股指期貨合約擬提高保證金比例等傳聞,有關股指期貨加快推出的預期愈來愈濃烈。
中國日報網消息:在這樣一個緊張的時期里,中金所在抓緊展開各項培訓,期貨公司忙于各類市場準備工作,投資者似乎也在摩拳擦掌,關于期貨市場“風險控制”的永恒主題,依然是這些忙碌里最重要的關鍵詞。
“股指期貨并不是一個理財產品,它只是一個風險管理工具。”昨日下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媒體培訓會上,中金所董事會秘書惠湄表示。
“就拿買化妝品來說,股指期貨不是貨架上的商品,而是買東西之后商場給的消費抵用券。”惠湄稱這一比喻不一定恰當,但想以此來糾正“將參與股指期貨當理財”的誤區。
事實上,在股指期貨上市前,很多投資者還沒有弄清這一產品的特性。
沒有對收益率的精確預期,也沒有資金保本的機制,更沒有股票市場的價值投資,但人們還是習慣性地將股指期貨作為一個新的理財品種,甚至一些專業人士也出面為“股指理財”造勢。
“未來可能會出現以股指期貨為投資配置的基金產品,如同現在的股票基金一樣。”一位期貨公司的研發部負責人曾預測說。
在他們眼中,股指期貨已經與權證、中小板、創業板等歷史上出現過的新鮮事物一樣,被歸入到資金“打新”的范疇,似乎尋常人家都可以通過其“創收致富”。而這正是一個較大的認識誤區。
記者兩年前曾接觸到一個案例:當時有期貨公司試圖向銀行推廣期貨產品,以復合型理財產品的方式發售。在雙方的溝通中,銀行理財部門的負責人提出這么一個問題,即這一“期貨+銀行傳統理財”的“混血”產品,其年化收益率是多少?
期貨公司方面給出的回答是,因為期貨行情的波動性,收益難以預測,期貨部分的收益率可能是百分之幾百,也可能是虧損,暫時不能為這一組合產品的總收益做預測。
聽到這樣的回答,銀行理財部門的工作人員似乎難以接受。因為,以他們對理財產品的認識,一個穩定的理財產品怎么能“摻入”沒有預期收益的不確定性因素呢?
于是,在是不是可以把期貨融入到理財產品范疇的問題上,雙方出現了分歧,二者的溝通最終也不了了之。從這個例子上可以看出,即便是專業的投資團隊內部,對期貨的性質還是沒有統一的界定。可以想象,一般的個人投資者對期貨產品的認知程度也不會太高。
惠湄表示:“國內的期貨市場上絕大多數的投資者還是散戶,對股指期貨的認識還不充分,我們在制定任何規則時都要考慮散戶的利益。”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