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游客體驗羌繡
中國日報網消息:元宵佳節,蒙著薄紗、并不十分明亮的月兒讓外出散步的成都市民們或多或少有些遺憾。但在成都市寬窄巷子景區,30位來自平武縣牛飛村的羌族同胞,點燃了熊熊篝火,穿上了節日盛裝,唱起羌歌,跳起鍋莊舞,在這個天公并不作美的元宵節夜晚,將一份民族風味十足的質樸歡樂,送給了成都市民。
火爆 上百游客跳鍋莊
晚上7點半,寬窄巷子小戲臺下早已人山人海,原生態羌歌羌舞表演晚會拉開了序幕。參加表演的30名羌族村民來自5.12地震災區平武縣牛飛村,都是當地藝術團成員,為現場觀眾帶來了羌歌獨唱、男女聲與童聲合唱、羌族舞蹈《瓦爾哦足》等精彩表演,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頗具羌族特色的鍋莊舞。
演出開始不久,小戲臺前熊熊燃燒的篝火就已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幾首羌歌、羌舞表演完之后,主持人邀請現場觀眾參與互動環節——同跳鍋莊舞。
首先,12位羌族小女孩來到臺下為現場觀眾做示范,手牽著手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桃紅色的節日服裝在火光的映射下熠熠生光。有的游客起初很害羞,只站在羌民們身后拘謹地用手腳比劃著動作,跟不上音樂節奏、記不住腳下動作的他們顯得挺著急。隨著現場氣氛的不斷高漲,越來越多游客的加入,他們也一掃之前的矜持,加入到鍋莊隊伍中來,幾曲下來,起初的生硬的動作以連貫自如。
鍋莊舞已告一段落,69歲的市民馬阿姨還沉浸在激動當中,她告訴記者這是自己第一次和羌民一起跳鍋莊?!拔乙恢焙芟矚g羌族文化,因為他們的表演很淳樸,很真誠,沒有太多人為、虛假的東西。”馬阿姨還記下了身邊一位羌族姑娘的聯系方式。
“她們人很好,邀我年后去住一兩天”,馬阿姨興奮地告訴記者。
感恩 五米羌繡獻世博
鍋莊跳畢,五位羌族“繡娘”款步上臺,展開一幅長達五米的金黃色刺繡,立即吸引了現場觀眾的目光。這幅羌繡左邊繡著英文“EXPO 2010 Shanghai China”,中間用紅色的絲線繡著“納吉納祿”四個大字,是牛飛村全體羌民送給上海世博會的一份新春大禮。
據介紹,這幅羌繡是由該村最優秀的兩位“繡娘”花十余天繡制的,旨在感謝全國人民在5.12大地震災后重建工作中給予的幫助。這幅刺繡將由成都市文旅集團轉交上海世博會。
牛飛村位于四川省平武縣平通鎮,素有“平武羌鄉第一村”之稱,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受損嚴重,全村90%房屋倒塌。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牛飛村視察并進一步部署重建工作。經過一年多的重建,牛飛村已經成了平通鎮最大的寨子,新建羌寨將于今年10月全部竣工。
“房子蓋好了,我們就有時間坐下來繡花了。謝謝祖國,謝謝好心的人們”,世博圖的主繡娘,49歲的楊仕鳳告訴記者。“我們的衣裳好多都在地震中毀掉了,今天穿的節日服都是借來的。房子修好以后,我們就給自己繡新衣裳”。
楊仕鳳從懷里取出一塊盤口大小的黑布,上面繡有四多尚未完工的牡丹花。“這個花應該在肩這個位置”,她向記者比劃著新衣服的樣式。
友誼 老外羌迷很搶眼
金發碧眼的奈特·西姆斯在歡騰的人群中特別搶眼,羌民給他掛上紅彩帶,他牽著兩位羌民的手在圍著篝火跳的正歡。
17歲的奈特·西姆斯中文名叫陳德寧,是美國阿拉巴馬州人,7歲來到中國,現就讀于成都市西南交大附中。他的父母是成都體育學院的外籍英語教師。
奈特不僅是一名中國通,更是一名“四川通”。他朝著一口標準的成都話和周圍的市民聊著天,還能熟練地用拼音拼出漢字發手機短信,在現場賺足了人氣。
奈特表示,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羌迷”,每個假期都要到茂縣的羌族朋友家里學習羌語。通過兩年的學習,和羌民用羌語交流已基本上沒有問題。
“不能說我完全學會了羌語。因為羌族分布地區很大,我學的只是其中一個地區的語言”,奈特頗為專業地解釋道。
新聞背景:四川為全國最大羌族聚居區
羌族出自古羌,原為游牧民族,“羌”字取“人”、“羊”之意,因居山區而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F代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松潘,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及陜西西南、甘肅南部、云南部分地區等地。羌民崇拜白石,好歌舞。據2005年統計,戶籍登記的羌族人口共有32.65萬。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災難中,羌族人口損失近10%。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黃志凌 張奧) 編輯:單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