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初春夜晚依然寒冷,但來自四川省北川縣的鄧如貴大爺在綿陽車站卻感受到濃濃的暖意。3月1日晚,71歲的鄧大爺剛進候車廳就被請到重點旅客候車區,見老人衣著單簿,工作人員又送來搭腿的小毛毯。老人高興地說:“雖然是板房候車室,但我感到比圍在火塘邊還暖和。”
綿陽車務段地處川西北地區,承擔著北川、平武、安縣、什邡、綿竹等地震災區旅客運輸任務。面對第二個“板房春運”,該段把心系旅客、情暖災區作為春運主題,讓災區群眾到站如到家,處處感受到溫暖。
該段綿陽站、江油站因災受損,在新站房修建期間,搭建了過渡性候車大廳。板房候車廳較矮,進站口標志不明顯。為此,該段特意搭建了高出板房兩倍的進站大門,旅客大老遠就能看見進站口,不再背著大包小包跑“冤枉路”。
板房候車室四周是鋼管支撐,無遮無攔,四面透風。為攔住凍人的“穿堂風”。該段將候車廳四周用裝飾布包裹,上面印著新客站設計圖,旅客候車既避風擋寒,又看到災后新客站新貌。同時,還在候車廳內裝飾著亮堂堂的大紅燈籠、紅彤彤的中國結、綠油油的花卉植物,讓候車廳溫暖溫馨。
針對災區老幼病殘孕旅客,專門設立了重點旅客服務區,鋪上肢紅色防滑地板膠,不銹鋼座椅上套上厚厚的保暖墊。設立了服務臺,配備有毛毯、棉大衣御寒用品,工作人員隨時為重點旅客提供。
針對災區旅客的實際,該段增添的服務項目“土而管用”。如針對外出農民工行李多容易出現破損的現象,該段專門配備了行李應急袋和繩索,農民工不因行李而耽誤乘車。春運以來,已為28名旅客解決了行李破損問題。農民工朋友感慨地說:“別瞧是不起眼的大袋子,關鍵時候可解急難,可見車站對旅客的服務多么上心。”
“板房春運”暖如春。截至3月1日,春運31天,該段共運送旅客53.13萬人,同比增長11.4%,創春運最高紀錄。不僅沒有因服務硬件不足而降低服務標準,反而因細致周到的服務受到了社會的好評。有20年務工經歷的江油市武都鎮農民工蔡昌強感慨地說:“鐵路春運一年更比一年好,沒想到今年災區‘板房春運’最暖心。”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記者 黃志凌
綿陽車務段黨群工作室 熊華) 編輯:單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