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轉化家門口找工作
“近年來,襄渝二線、達陜高速、華新水泥等一批重點工程的開工建設,使我市勞動力就業就地轉化率達到了65%以上,有效緩解了農民工就業難。”該市就業局負責人介紹。

萬源市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近16萬人。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不少農民工被迫返鄉,最多時超過3萬人。今年初以來,雖然多數沿海城市出現“用工荒”,但截至目前,萬源市農民工選擇外出務工的還不到去年的一半。
為了吸納更多的農民工就地就業,該市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型企業的發展。落實小額擔保貸款、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就業扶持政策,促進經營狀況好的企業吸納當地農民就業。總投資7億元的華新(萬源)水泥將于6月份點火投產,這次招聘會一共提供了200余個崗位。該公司在招工上堅持本地原則,盡量使用萬源本地的技術人才,不僅節約了用工成本,還促進了萬源勞動力的就地轉化。
技術型農民工成“香餑鋍”
記者在招聘會上見到,每個招聘展位前都擠滿了人,有技術、有經驗的返鄉農民工成為招聘會上的“香餑餑”。
石獅市富貴鳥集團是一家大一型工業企業,計劃招聘300名培訓工,開出的月薪在1400-3000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就有上100人咨詢,10余人簽訂了就業合同。“企業吸引他們的不僅是薪水,還有工作、生活環境、發展前途。”該集團招聘主管謝英杰說到。“萬源的人才很優秀、很敬業,在我們企業的萬源人楊某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年底還被評為了優秀員工,我們企業就需要這樣的人才。”
近年來,萬源市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積極實施對下崗職工和農民工技能培訓的“陽光工程”,針對性培訓儲備新型農民工,多渠道擴大就業,推動下崗職工及農民工有序向二、三產業轉移,取得了明顯成效。陽光工程實施以來,共有2萬多名農民工和下崗失業人員走進了學堂,學習了計算機、電工、鉗工、駕駛等相關技能知識。僅去年,萬源市新增就業人數3089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1463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0.3%,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達2萬人次,11000多名農民工成為了技術能手。
來源:達州網新聞中心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