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者的三個階段
隨著在各大商場“知名度”的提高,像老張這樣的老面孔“在北京的市場越來越小”,經常在逛商場時會被監控,“一摸商品,柜臺電話就響,你摸一件導購就收起來一件,用‘有人預訂’等各種借口,就是不賣給你。”為此,老張的打假領域漸漸從百貨商場延伸到建材市場、農資市場,打假范圍也漸漸擴展到外地。
“在北京活躍的打假人,大部分是處在打假的初級階段”,說話者是京城知名打假人楊連弟。1996年,受王海買假索賠的影響,一批“打假人”站了出來,楊連弟就是其中之一,1997年,他甚至辭去超市連鎖店店長職務加入索賠隊伍,成為“職業打假人”。經過多年來打假維權積累的經驗,楊連弟成立了一家商務顧問公司,一方面為企業提供打假業務,另一方面繼續接受維權咨詢、從事公益打假維權活動。
楊連弟認為,職業打假人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打假索賠;第二個階段是與企業合作,包括辦公司;第三個階段就是公益,積累完成之后回饋社會。走完第一階段后應該擺脫由枝節上打假的慣性,要走向從根源上打假,分析造假的深層原因,尋找生產、流通、監管各個環節的問題,為政府各項制度改革提供參考。“如果專門為了索賠維持生存,那就會饑一頓飽一頓沒有固定的了。作為第二個階段的打假人,之所以生存是靠公司盈利的模式,這個模式不是靠索賠而是給企業提供有償服務。”
打假第一人華麗轉身
面對記者的鏡頭時,王海照例戴上了墨鏡。作為“中國打假第一人”,王海從2000年開始全心經營大海商務顧問有限公司,為企業提供債權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調查和顧問服務,為消費者及生產廠家無償提供維權知識和維權指導,并通過網絡及時向社會公布各種商業欺詐行為和各種警示信息。多年間,王海還發起了起訴網通要求提供市話清單、起訴移動網絡公司要求取消漫游費、月租費等公益訴訟,參與成立NGO組織——和諧社區發展中心,為社區發展提供法律指導和相關培訓。
按照楊連弟的說法,王海已經發展到了打假者的第三階段,完成了一個頗為華麗的轉身。
對于個體職業打假人,王海認為,其管理風險的能力、可持續性都不確定,消費者維權更多的還需要政府、需要立法來推動。今年兩會,王海通過人大代表提交了3項立法建議,如為消費者設定維權的基準賠償,給賠償一個起步價,避免消費者贏了官司賠了錢,也避免經營者通過極低的投訴率獲得暴利;建議建立罰款分利制度,把罰款交給舉報人,交給受騙的消費者,不能讓罰款變成公務員的福利,更有效地監督執法單位秉公執法;建議賦予消費者組織可以代表不特定消費者提起訴訟,以消協代表眾多消費者起訴,以增加經營者違法的風險成本。
3·15期間,王海想要呼吁的,是消費者要力所能及地進行維權,“打官司要付出成本,你的維權成本可能要大于你的維權收獲所得,但我們更多的應該考慮公民責任,不能忍氣吞聲,不要怕贏了官司賠了錢。輸了官司也沒關系,消費者維權需要我們自己去推動。”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