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常德詩墻、花鼓,洛陽牡丹等城市文化,給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年來,全國很多城市開始注重城市文化宣傳。近日,株洲市天元區政協公布一號提案,該區政協委員鄧輝軍的《關于“神農城”重點工程建設的若干建議》,提出將株洲這個資源豐富、充滿活力的城市命名為“神農城”,引起株洲官方和民間的高度關注。
株洲市炎帝廣場附近的“神農城”建設正如火如荼,神農城由炎帝廣場、天臺公園及城市森林帶組成,項目總規劃面積約2280畝,是株洲市2010年度“一號工程”。
鄧輝軍認為,神農城項目建設符合旅游城市發展炎帝文化的需要。“炎帝廣場自建設以來,隨著附近開發與建設,已經逐漸成為市民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同時也成為株洲市民對外宣傳的一個城市坐標,但是其‘炎帝文化’主題一直欠鮮明。過于單調的炎帝像和周邊設施與這個飛速發展的城市顯得有些脫節。”鄧認為,作為一個公益性項目,應充分征集相關專家以及民間的意見,將“炎帝文化”、“始祖文化”的精髓合理規劃進去。
“可以采取城市豐碑的形式展現城市名片,可以將每一個響當當的城市招牌寫進神農城、立在神農城,讓更多的市民增強城市榮譽感,讓更多的外地人產生深入了解株洲的興趣,讓‘株洲形象’、‘神農城’這些城市名片唱響。”鄧輝軍說,株洲市沒有恰當的城市美譽定位,一直是困擾旅游界向外推介的老問題。長沙給城市的定位是“星城”、洛陽給城市的定位是“牡丹城”、衡陽給城市的定位是“雁城”,諸如此類的城市形象塑造工程效果很好。借炎帝廣場提質神農城建設的契機,鄧輝軍建議,將株洲這個資源豐富、充滿活力的城市命名為“神農城”。
按照概念設計方案,神農城以神農文化為主題,通過生態水系和神農廣場、神農像、神農不夜城、神農塔、神農湖、神農宮、神農文化藝術中心、神農大道等一批標志性建筑與景觀的營造,提升城市相關配套功能,建設成為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兩型社會”示范項目和新型城市開放空間。
來源:瀟湘晨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