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閱讀:
各取所好 各補所短
廣東省委辦公廳人事處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辦公廳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常需閱讀各種文字材料,這些材料多為工作性的文件和資料;而讀書活動中的書籍涉及方方面面,工作性書籍相對較少,這便于激起干部們的讀書興趣,充實、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正如汪洋書記倡導的‘快樂閱讀’。”這位工作人員補充道。
臨近開課時間,主持人公布了省委辦公廳1~2月份“陽光漂流書籍活動”的有關情況。自2009年12月19日啟動該活動以來,辦公廳讀書小組成員共推薦130冊“漂流書籍”。其中,人事處羅紅推薦的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暫列“漂流榜”榜首,羅紅也因此獲得近2個月的“陽光書籍推薦之星”稱號。
一名年輕干部向記者坦言,中文系畢業的他存在經濟學和前沿信息技術科學的知識短板,所以他尤其關注書架上的經濟學書籍。“很多同事跟我一樣,都是文科專業畢業的,他們也面臨跟我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經濟學知識有所欠缺。改善民生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掌握經濟學的思維方法,工作就有可能走彎路。我們都在惡補這一塊。”
專家開講:
追根溯源 借機獻策
9時,曾大興在主持人的介紹下登臺演講。他的開場白頗有意思:“我本來計劃講《唐詩的美學特點》,經過一番考慮,決定改講《張九齡和他的詩》。為什么要講張九齡呢?因為他是廣東人,是廣東第一個進士、第一個宰相、第一個詩人。他當宰相前也干過秘書,跟在座的各位同志工作性質有點相似,講他大家會感覺親切一些,他的生平事跡也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示。”
曾大興顯然是有備而來,他此行絕非只談文學。監督開鑿大庾嶺,是張九齡一生的三大功績之一。大庾嶺,又稱“梅嶺”,位于粵贛兩省邊境,為古時嶺南、嶺北的交通咽喉,在廣東加強與北方省份聯系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許多廣東人的祖先,當年就是經大庾嶺南下廣東的。
曾大興為廣東、廣東人追根溯源,干部們聽得入迷。在埋完了所有的伏筆之后,曾大興話題突轉,開始建言:“梅嶺古道是珠三角人民心目中的圣地,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很好地保護和開發它。我調研發現,梅嶺古道江西段,保護得較好;但到了廣東南雄地界,就差一些了。不僅是梅嶺古道,廣東還有很多重量級的文化歷史資源,比如:包拯‘包青天’曾在肇慶當了3年知州,‘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曾任肇慶司馬,《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曾任連州刺史,韓愈曾任潮州刺史,蘇軾曾被貶至惠州等等。挖掘這些文化資源,有助于提升廣東的文化形象和廣東老百姓的文化自覺。”
秘書長定下全年計劃
省委干部“帶書下鄉”
講座結束后,徐少華登臺談了個人的讀書體會:讀書是人生的必修課,讀詩使人靈透,讀史使人明智。徐少華期望辦公廳人要常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將讀書活動持之以恒、生動活潑地開展下去。他還提出了今年全年的讀書講座計劃:現代信息技術、宋詞、元曲……
在讀書廳,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介紹了省委辦公廳讀書活動的開展情況:雙數月份的第三個周六上午,全體干部集中讀書學習;單數月份的第三個周六上午,干部們被分為6個小組,分組讀書、討論,汪洋在第一小組;其余時間,自讀。
分組學習形式多樣,有的去到戶外,圍成一圈漫談讀書的心得體會;有的帶著好書到市縣推廣“讀書活動”。如第二小組去年9月份就到江門市委辦公室與當地干部舉行讀書交流活動,他們希望省委辦公廳的讀書活動能夠在江門得到推廣。下一步,辦公廳的各個小組還將進一步深入到市、縣,把讀書學習向全省推廣。
“工夫在課外”,干部們在集體讀書活動中要有話講、講得好,就必須在業余時間多讀書。因此,“漂流書架”的作用就尤其重要。據介紹,去年12月,汪洋親自為陽光讀書廳啟用剪彩,干部們從此有了固定、安靜的讀書環境。此后,又推出了“陽光書籍漂流活動”,干部們反應積極,“漂流書架”被迅速填滿,各類書籍,應有盡有。
來源: 廣州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