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成歸來
用“烏紗帽”促基層干部負責
從中央黨校結束培訓回到湛江后不久,李昌梧于2004年被提拔為湛江市委常委,同年7月,他被派往湛江轄下的雷州,兼任雷州市委書記。
這位“副廳級縣官”上任之時,雷州各種社會矛盾突出,是一個“群眾上訪大縣”。境內各色霸強橫行,涉槍案頻發,治安形勢差,令人“談雷州色變”。
記者:當時雷州黑惡勢力很猖獗,令人“談雷州色變”,治安形勢比較嚴峻。
李昌梧:是的,雷州曾經是一個治安難點,因此省委、市委決定派一個會講雷州話、對雷州比較了解、敢作敢為的人擔任雷州市委書記。我被選上了,感覺責任重大。
記者:這些年來,雷州樹立了廣東省農村維穩工作的典型。你總結了哪些經驗?
李昌梧:首先,要把各級領導定位好,鎮委書記、鎮長要管好隊伍,穩住上訪人員。如果處理不好,出了問題,就要找你問責。分清責任,把責任落實與各級領導干部的“烏紗帽”掛鉤。近些年來,按照信訪工作責任追究的有關規定,我們處理過一些鎮委書記、鎮長和村干部,對他們給予免職處理或者調離崗位的處分。
其次,我們按照“誰主管、誰排查、誰調處”的屬地管理原則,對各類矛盾糾紛進行了全面排查,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并通過領導下訪日進行調解,把一大批拖延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妥善解決。
再次,對于各種欺行霸市的違法犯罪活動,從重從快予以打擊。我們還“花錢買平安”,財政撥出??罱鉀Q困難群眾的實際問題。
“縣官”角色
一把手影響民風“官風”
事實上,縣委書記李昌梧出身軍營,退役后在商界歷練多年。他有過治理企業的經驗,曾在短時間內使一家瀕臨破產的糖廠扭虧為盈。他的管理才能就此引起了重視,1993年,李昌梧從廠長的位子上被直接提拔為徐聞縣縣長。他說,“這真正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跨越,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考驗”。
1999年8月,李昌梧擔任湛江市麻章區區委書記,成為全國眾多縣委書記中的一員。
記者:縣委書記是個十分特殊的角色,從1999年到現在,你就任縣委書記已經有10年之久。你如何看待縣委書記這個角色?
李昌梧:縣委書記不能同一個處級干部相提并論,一個縣少則幾十萬人,多則上百萬人。古語云,“郡縣治,天下安”,中組部就看到了這個問題,就把縣委書記放到了地方黨組織的重要位置。
縣委書記的每句話、每個行動、每個思維都可能影響到很多人。縣委書記有博大的胸懷,看問題、用干部無私無畏,就能使這個地方民風好、干部風氣好。如果一味謀私,這個地方就是死路一條,風氣就會亂,問題就會變多變大。在某些地方,縣委書記控制不了局面,換個人就穩住了,就是這個道理。
記者:你認為縣委書記需要具備什么素質呢?
李昌梧:縣級政權是離基層最近的一級地方政權。我認為,作為縣這一級的領導,需要提高擔大任、促發展的能力。要有博大的胸懷,要無私無畏,有事業心,有責任感;要有應變能力,靈活和扎實相結合,不固步自封,要敢于作為。
其次,要善于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面對歷史遺留問題,敢做敢管,敢于面對彪悍的勢力。比如我們到去年為止抓了1000多人,每年抓獲犯罪分子300多人,黑惡勢力一露頭就打,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我剛來上任的時候,這里有路霸、狗霸、蝦霸、鴨霸、車霸、戲霸、蔗霸、螺霸等一系列的“霸”,這些“霸”現在幾乎全部被打擊、取締和控制了。
權力過大?
縣委書記已成高危職位?
作為一個縣的“一把手”,縣委書記掌握著很大的權力,其行為是否廉潔,對當地風氣有著重要的示范效應。有人說,當前縣委書記已經成為“腐敗的高危崗位”,這一現象引起了學界和中央決策層的關注。
記者:有人說,縣委書記大權在握,這一職位已經成為腐敗的“重災區”。就你的感受而言,縣委書記的權力是否真的存在過大的問題?縣委書記的權力是否缺乏有效的監督?
李昌梧:縣委書記的權力大還是?。窟@得看你是一心為公還是出于私心。如果當干部只是想“撈”,就不只是縣委書記這個角色容易成為腐敗的“重災區”。這取決于這個縣委書記本人的素質,而不在于這個職位。身為縣委書記,把錢看淡,把權力看淡,把關系看淡,做事情扎扎實實,“送不要,請不吃”,我相信肯定不會出問題。
縣鄉財政
像一張“頭腳難兼顧的被子”
基層財力不足,縣鄉財政困難,這是當前我國財政體制的現實。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缺少支柱產業,工業發展緩慢,財政收入捉襟見肘。用李昌梧的話說,是“中央財政喜氣洋洋,地方財政哭爹叫娘”。在欠發達地區,“財政就像一張被子,這張被子蓋了腳就蓋不到頭,蓋了頭又蓋不到腳,缺口太大”。
記者:最近人們在討論地方財政困難的問題。目前在縣鄉一級,財政困難的問題是不是比較嚴重?
李昌梧:欠發達地區的確存在這個狀況。一方面是因為地方經濟發展不夠快,另一方面也與財稅政策有一定的關系。比如1000萬元的增值稅,中央拿了750萬元,250萬元留給地方,地方承擔著大量事務性工作,財政卻要依賴轉移支付,這就使發達的地區更加發達,欠發達地區更糟糕。對欠發達地區來說,我們要“挖地三尺保稅收”,而發達地區稅收多,好辦事,從而造成了發展的不均衡,特別是對經濟基礎薄弱的地區,這個政策很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記者:目前雷州的財政狀況如何?
李昌梧:去年雷州市財政本級收入是2.7億元,財政總收入14億多元。但是我們吃財政飯的有3萬人,我們的干部現在平均月工資只有1000多元。今年預算缺口達到2億元,怎么夠?我們的財政收入從2004年的不足1億元翻了一倍多,但與龐大的人口比起來還是遠遠不夠。
我們的財政,就像一張被子,這張被子蓋了腳就蓋不到頭,蓋了頭又蓋不到腳,缺口太大了。比如現在,靠轉移支付,我們財政一年只能給每個鎮3萬元。一個鎮的運作,3萬元怎么夠?
記者:你認為需要進行哪些改革改善縣鄉財政狀況呢?
李昌梧:政策上講,中央現在的政策是,要調動縣鄉大力發展工業、培植稅源。但作為一個農業大縣,招商引資搞工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工業發展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稅源少,大量的民生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地方積累的矛盾越來越多,發展就會越來越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記者:應當怎樣改變這種局面?
李昌梧:地方工業發展起來,財稅狀況就能得到好轉。我們現在準備建一個發電廠,國家批復后,我們的財政狀況會有所好轉。
我想,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單靠地方招商引資是不夠的,我們希望省里能夠有計劃地安排一些工業項目到偏遠落后地區來,給予適當的扶持。
我們希望財政政策能夠有所調整,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對欠發達地區給予適當的傾斜。對雷州和順德,就應該實行不同的政策。
“省管縣”
有助于降低行政成本
當前中國的行政架構,是“中央——省——市——縣”四級體制,“省管縣”改革,是要把現在的“省管市—市管縣”模式,改為由省替代市對縣進行直接管理。實行 “省管縣”模式,涵蓋人事、財政、計劃、項目審批等各個方面
記者:廣東目前正在推進“省管縣”戰略,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這一過程中,有不少地方提出要推進“縣(市)改區”。你如何看待省管縣、市管縣或縣(市)改區?
李昌梧:推進省管縣體制改革,有利于減少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審批環節,提高效率,使政策傳導機制迅速到位,降低“行政成本”,省級政府對縣級政府的責任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某種意義上,對地市級政府來說,事權變小了,但對生產力的發展是“松綁”,讓縣市級經濟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城市經濟體,推動縣域經濟良性發展。對縣級政府來說,放下來的權力就是生產力,減少了環節,簡化了手續,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