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防護能力基本形成 市政工程建設將全面展開
本報訊 昨日10時46分,隨著市委書記夏德仁一聲令下,作為填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港區永久護岸工程正式合龍,合龍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100天。這不僅標志著填海工程已接近尾聲,而且意味著東港區面向外海、最危險的回填區域已經初步形成了抵御風浪的能力,同時為下一步市政工程項目建設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副市長張軍出席了昨日的合龍儀式。
根據結構形式和使用功能,永久護岸工程共劃分為8個施工標段,此次合龍的是第七和第八兩個標段,合龍段長度為1500米,總石方量為350萬立方米,混凝土方量10萬立方米,預制護面塊體2萬塊,目前已完成拋填量近200萬方,其余拋填部分將在4月末完成。記者從大連港東部地區搬遷改造指揮部了解到,七、八標段在去年的9月28日招標結束的第三天,承建單位就正式進場。按合同要求,到今年6月30日整個護岸要形成防護能力,以抵御臺風季節可能出現的風暴襲擊,保護投資10多億元形成的陸域回填成果,并為市政工程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創造條件。
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是我市24年來經歷的最寒冷的冬天,罕見的海上大風天氣給水上施工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元旦假期過后,伴隨新年的第一場雪,陣風風力最高達10級,狂風伴隨六七米的巨浪,將20米寬、500米長的引堤下方多處掏空,巨浪拍上引堤橋面,形成的冰層厚達半米,施工面臨極大危險,拋填的土石方也多次被沖走。指揮部和施工單位克服了風雪嚴寒、橋面堅冰覆蓋等多重考驗,對引堤反復加固,并進行了多次回填。
針對今冬的惡劣天氣條件,指揮部和監理項目部提出“天大寒、人大干,大干100天”的口號,經過合理安排工序,穿插作業,將每個標段的施工引堤安排在護岸的中間位置,以引堤為中心同時向兩個方向進行拋填,有效地分流了作業車輛,加快拋填進度。
細化進度安排,倒排工期,分階段設定目標,步步推進。有效利用時間,節假日不休息,連續作業,連續兩年春節,東港區水工作業保持了24小時不停工。
項目部還加強了質量監測,每個標段都嚴格按監理批準的施工方案進行施工。據了解,本工程的一個關鍵工序就是爆破擠淤,護岸每推進8米左右就需要進行一次爆破,以保證石料能夠落到設計要求的持力層上。從已經檢測的斷面來看,爆破質量良好,達到設計要求的標準,為下一步的全面大規模的施工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關鏈接】 先圍堰后填海保護海洋生態
東港商務區總規劃面積5.97平方公里,其中現有陸域面積2.78平方公里,填海面積3.19平方公里,相當于3個星海廣場的面積。昨日,記者從大連港東部地區搬遷改造指揮部獲悉,填海造地工程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采取“先圍堰后填海”的方法,以保護海洋生態。
為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填海工程剛開始,建設指揮部就確定了“先圍堰、后填海”的方案,即按設計要求,先沿海岸線筑壩,將需填海區域圍起來,再往中間填筑石料,這樣就把對外海形成的影響削減到最小。同時,嚴格檢驗填筑料,嚴禁生活垃圾和有害物質填入其中,最大程度地保護海洋生態。與此同時,為保護周邊環境,減少粉塵污染。施工過程中,建設指揮部還對新填土地和部分地塊進行了綠化和軟覆蓋,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此外,為了維護東港商務區改造工程現場環境和正常作業、生產、生活及經營秩序,建設指揮部制定出臺了《東港商務區施工單位進駐現場管理暫行規定》,加強對進駐現場的施工單位及相關組織進行有效管理。同時出臺的還有《建設資金監控管理暫行辦法》,加強對東部港區改造項目工程資金的管理,保障這部分資金流向的安全性、及時性,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趙蘊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