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3月1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247名志愿者齊聚四川省汶川縣鳳坪壩,參加“我為汶川種棵樹”活動。當天,全體志愿者共種植280棵輻射松。據汶川縣林業局副局長趙文介紹,今年,社會各界在鳳坪壩共種下3000多株樹,達100多畝,鳳坪壩人工林的種植總面積已達400畝。
60歲的張大爺是算是此次志愿者中最年長的,去年在汶川縣鳳坪壩“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林”種下2棵樹,今年,記者再次遇見正在特意爬上“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林”去尋找去年樹苗的他,翻山越嶺找了好幾遍,也沒有找到那個“曾經拉不到水來澆的小樹苗”,心急的張大爺開始著急了,口里不停地念叨,“剛才林業局不是說成活率在90%,我的小樹苗不會真的枯死了吧。”去年張大爺選擇種植的地點是稍微偏僻一點的山坳,那時引水不便,最后費了好大一通功夫才引到水。因為來之不易,更加格外關心。正憂愁,對面幫助尋找的志愿者喊了起來,“張大爺,在這兒。”這名叫陳瑜的姑娘去年也是來過。
看到去年掛的牌子不見了,他不免有點遺憾,不過依然十分開心說:“就是這棵,去年才丁點大,現在都齊腰了。”松土、灑水后,兩位志愿者又在旁邊挖坑,準備種新樹苗。當天,他們種了4棵輻射松,在樹牌上寫下“我為汶川種棵樹”、“平安中國平安四川”等祝福語。張大爺說:“在我有生之年,我要堅持每年到汶川植樹!”
植樹節,最忙的當數林業部門,14時,四川網友已經植完樹紛紛往山下走的時候,該縣林業局全體工作人員才開始午餐,大家席地而坐,拿著鍋魁就著咸菜吃了起來。
“今天植完以后,我們還要再植個五六天,還有澆水,都是長年累月的,人工造林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林業局副局長趙文扛著鋤頭為筆者介紹,地震后,汶川縣植被破壞嚴重,昔日的青山綠水被裸露的山體所取代,災后重建中,森林植被恢復也被列入災后重建計劃中,去年投資了600萬元人工造林1萬畝。
林業部門忙個不停,國土資源部門也閑不下來,生態恢復,地質環境治理和恢復刻不容緩。地震給汶川縣地質災害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目前已排查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698個,分布全縣13個鄉鎮,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有17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滑坡138處,泥石流143處,崩塌286處,不穩定斜坡131處,去年徹底關斷橋便是由于山體崩塌引發石頭滾落砸斷橋體所導致。
“根據不同的災害隱患,我們有不同的治理方法。”汶川縣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王藝介紹說,“滑坡可建重力擋墻和抗滑樁;崩塌可掛網,泥石流則進行攔擋和排導。”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明確重大隱患點工程治理項目200個,已有20個項目完成勘察設計和招投標,40個項目已完成勘察設計,其余120個項目還在陸續進場勘查。
“災害治理最大的難題便是資金問題。”根據規劃2008年—2010年重大地質災害工程200個工程項目估算投資11億元,而中央和省下達防災減災資金總盤子只有4.11億元,缺口7億元。
來源: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汶川縣委宣傳部 鐘美蘭) 編輯:單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