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是第18個世界水日,但西南的干渴還在延續——河流見底,水庫干涸,飲水匱乏,莊稼枯死……局部地區的旱情甚至達到百年一遇,這其中,就包括川黔交界處的瀘州赤水河流域。
人民網四川視窗3月22日訊 3月19日,農歷二月初四。按慣例,這是瀘州市敘永縣赤水鎮苗族同胞們歡歌載舞慶祝趕苗場的日子。然而,整個赤水場鎮,這天卻顯得空空蕩蕩。當地官員說,“大家全都抗旱救災去了。”
一場百年不遇的持續干旱正襲擊赤水河流域。自去年8月中旬以來,整整7個月,該區域未迎來一場能夠有效緩解旱情的降水。整個瀘州市,目前有20多萬群眾和20多萬頭大型家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42萬畝。
現狀
種子下地4個月 至今未發芽
瀘州赤水鎮是赫赫有名的瓜果之鄉,這里日照時間長,水果含糖量高,出產的李子、桃子、西瓜等水果,都以香甜的口感贏得贊譽。
獨特的日照催生出了瓜果之鄉,但問題也隨之凸顯。赤水鎮年平均降雨量只有748.6毫升,年蒸發量,則達1200毫升以上。“赤水鎮,十年九旱。”該鎮黨委書記張朝富表示。
這種情況,自去年8月以來尤顯突出。作為有名的瓜果之鄉,果農們卻將砍刀,揮向了果樹枝丫,他們一臉無奈,“我們現在已不考慮今年的水果收成。現在唯一思考的,就是能夠將果樹保存下去。減少枝丫,能夠有效緩解蒸發。”
一場百年不遇的持續干旱,正在襲擊當地。指著自家的豌豆地,村民張軍枝搖頭嘆息:“去年農歷9月,種子下地,4個多月過去了,竟還沒有發芽。”
人畜飲水困難 一早晨背回一背水
連續背了10多天的水后,19日上午,王德平的背桶背帶斷了,52歲的他頓時成了落湯雞。為了挽救半山腰上的5畝柑桔林,王德平從赤水河中背水,從早背到晚能夠背四五回。
不過,相對于更多村民而言,王德平仍顯得幸運。站在王德平的柑桔林里,抬眼就能看到下面的赤水河,對于距離赤水河更遠的村民,遠水難解近渴,烈日之下,不少柑桔林,已發黃枯萎。
赤水鎮雙山村,地處大山之上。該村村長宋順榮說,即使去最近的取水點,一個早晨也只能背回一背水。因為水極度稀缺,村民們也想出了種種節水措施。“現在,早晨我們都吃方便面。和做飯比,吃方便面可省水多了。”宋順榮說。
在水潦鎮,由于人畜飲水出現困難,部分村民已開始賤賣大牲口,“先把人救了再說。”
整個瀘州市,目前有20多萬群眾和20多萬頭大型家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42萬畝。據水務部門統計,全市主要河流水量減少3成以上。其中,部分重災鄉鎮,70%以上農戶飲水困難。
深山老弱農戶 政府開車送水
對于部分家住深山的老弱農戶,政府采用水車供水,每次供水,農戶能得到30公升左右的水。根據農戶家中人口多寡,有的一天供應一次水,有的兩到三天供應一次水。
但政府送水成本相當高,赤水鎮社務辦主任陳偉中以大文村舉例說,由赤水場鎮到達大文村,供水車需行駛兩個多小時。另外,有的農戶家不通公路。鎮、村干部以及民兵還得送水上門。其中,最遠農戶,還得再花兩個多小時背水上門。由于一個背桶只能裝30公升水,有的民兵,一天只能背一桶水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