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曉華)“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游晉祠最讓人難忘的是難老泉,然而,3月22日,記者從省城第十八屆“世界水日”的宣傳活動中了解到,目前,難老泉地下水位已處于泉口以下28米的位置,約有九層樓那么高,并以平均每年2米左右的幅度持續下降。
水資源專家介紹說,難老泉的地下水來源與城區有很大不同。城區是孔隙水,是存在于土層或巖層孔隙中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平川松散的沉積層中。而難老泉來自巖溶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巖層的溶蝕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降水通過西山山脈的過濾滲漏,就形成了晉祠泉水。
在天然狀態下的上世紀50年代,難老泉的自然出水量是每秒1.95立方米。由于地下水長期嚴重超采和采煤排水(研究表明,每挖1噸煤損耗2.48噸的水資源),使地下水的補給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泉水急劇衰減。1972年5月,魚沼、善利兩泉干涸。到上世紀90年代,難老泉出水量只有每秒0.26立方米,僅相當于520瓶500毫升的礦泉水。1994年4月20日,難老泉就徹底斷流了。
水是晉祠的命脈,晉祠的靈魂,保護晉祠泉域地下水已成燃眉之急。太原市水資辦主任孫中惠告訴記者,太原市已制訂了《晉祠泉域巖溶水資源保護規劃》,提出通過采取引黃關井壓采、關閉煤礦、引水回灌、植樹造林、涵養水源等工程措施,到2020年,達到晉祠泉域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最終實現難老泉等泉水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