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這是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文化的精辟論述。如何走好文化建設這條路,梳理江蘇的經驗和做法,對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成如容易卻艱辛,精心繪就斑斕改制圖
在江蘇精心繪就的斑斕改制圖背后,是對文化體制改革的艱難探索。
在轉企改制過程中,江蘇早早就按照“扶上馬送一程”的原則建立相應機制,把資源向改革早、見成效的文化單位傾斜,減輕他們的壓力。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兩個高于”:即每年財政文化事業支出增幅高于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文化事業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時期,確保各類文化事業發展專項經費逐年增加。為激發主體活力,江蘇實行按項目撥款,“以獎代撥”、“以投代撥”,變“養人”為“養戲”,變事業撥款為替劇目、演出“埋單”。
事轉企、股份制改造、資源整合……江蘇文化體制改革大手筆迭出,文化產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成為全國第一家資產、銷售雙超百億出版傳媒集團;江蘇廣電網絡公司有線電視網絡用戶規模名列中國第一;南京市7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全面完成轉企改制工作,市區兩級公益類文化事業單位全面推行職工聘用制、崗位競爭制、績效評價制……
如今,曾經強烈反對改革的藝術家們喜笑顏開,因為他們親眼看到了被奉為“陽春白雪”的昆曲在進入市場后不僅沒有消亡,反而以極快的速度“飛”入尋常百姓家。
改制生發乘數效應,文化產業壯內揚外
改革為江蘇文化產業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和發展空間。
在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的情況下,江蘇的文化產業呈現逆勢上揚之態: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快速崛起,南京江蘇未來影視文化產業園、淮安清河文化產業園、揚州智谷、昆山(周莊)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重點文化產業園逐步建成投產;新華報業集團發揮新聞信息優勢,與網絡運營商合作,成功創辦全國省級黨報集團最大的手機報;2009年江蘇創作投資生產電影14部,制作完成電視劇23部742集,生產并發行原創電視動畫片69部40314分鐘,居全國之首。
乘數效應不僅壯內而且也揚外。在傳統制造業進出口貿易大幅縮水的背景下,中國文化貿易出口提升的空間日益顯現,以動漫產品為代表的文化產品出口顯示出了常州文化貿易的活力,目前常州共有5家企業成為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5個動漫項目成為“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2008年以來,常州先后有16部動漫作品打入國際市場,僅海外播出版權銷售額就超過580萬美金。
標桿高移,文化惠民引領百姓幸福價值觀
在“標桿高移,努力率先發展”的動態過程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逐漸做大做強的江蘇將目光瞄準了文化惠民建設。
江蘇電視臺不斷探索如何在“幸福”文化傳播上有所作為,跳出了傳統的按內容題材進行媒體特色定位的做法,把品牌和產品提升到價值定位的高度,將“幸福”文化確立為發展的價值取向。為了更好傳遞“幸福”文化理念,該電視臺推出了一系列“幸福”主題的內容產品,以江蘇電視臺為主拍攝的電視連續劇《老大的幸福》講述的就是普通人追求幸福的故事,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登上央視一套黃金時段,被專家譽為“心靈瑜伽,幸福指南”。
此外,全國首家整體轉制的江蘇省演藝集團探索建立的“蘇演院線”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以控股、參股、加盟等方式整合市縣劇場資源,院線首家旗艦劇院淮安長榮大劇院揭牌。“蘇演院線”是以開拓基層演出市場、推動文化惠民為目標的全國首創,也是演藝集團文化產業鏈延伸的第一步。
透過這一切,我們仿佛看到歷經文化體制深層改革的江蘇文化產業正如一只破繭而出的蝴蝶展翅飛翔。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馬原 柏晶晶